白族民間故事有哪些
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敘事詩以及民間曲藝大本曲和吹吹等各類體裁的作品,它們構成白族文學的主體。那你知道白族民間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白族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白族民間故事
相傳,老君山有塊叫玉召塊的大石崖,玉召塊上長著一棵紫檀香樹。紫檀香樹餐風飲露骨,長了八萬八千年,得了仙氣,發出一股馥郁清幽的異香,似蘭非蘭,似麝非麝,遠飄千里。雪山太子在天河裡洗澡,聞到幽香,啡著香氣來到玉召塊,把樹砍倒,運回玉龍雪山。一年發大水,樹根衝到金場院河的沙灘上,被放豬放羊的娃娃拿來點火。紫檀香根燒了九天九夜,香氣飄進了南天門,玉皇大帝帶著各種神仙下凡來聞香氣。到了南天門,拔開雲頭往下一看,見一群脫得精光的娃娃有的烤肚皮,有的烤屁股,有的往樹根上撒尿,把一股幽香變成了厭天汙地的穢氣衝上南天門。玉帝大怒,叫瘟神隆下三年小兒溫疫,弄得十家娃娃九家病,白王得知疫情,派皇太醫院的太醫到劍川來冶病。太醫們費了三個月,用了一百匹馬馱的藥,也沒能控制住疫情。
白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國師公公說:“該因百姓有難,此事只有設壇做七七十四九天道場,請大慈大悲的佛祖保佑。”使由婆婆說:“這是病鬼作祟,只有咬犁頭跳神驅鬼,才能保百姓平安。”白王聽了,無所適從。忽然,宮外來了一個山民打扮的老人,背上挎一隻扁籃,籃子裡裝著一個銅葫蘆和一把鶴嘴鋤,手裡牽著一隻似犬非犬,似虎非虎的怪蓋。白王把老人召進宮,問清情由,才知那是能辨藥味藥性的琉璃獸。它現有三萬八千歲,到四萬二千歲後,全身毫毛脫盡,透明透亮,吃下藥後就能從外看清藥走筋脈肺腑的情形。白王問別有什麼法子,老人說用白王的一片肝,王后的幾滴膽汁,製成龍肝鳳膽,讓琉璃獸吃了,蛻光毫毛,全身透明,帶它到山上採一百味藥,製成百寶靈丹,就可平息瘟疫。以後也不會有瘟疫了。老人見白王面有難色,說:“常聞白王愛民如子。如今看來,空有其名,小民告辭了。”白王見老人要走,想出個辦法,對老人說:“老者請留步。孤封你為藥王,賜你龍袍龍褂,半副鸞駕。你就成龍王爺了,龍肝之事,就請你代孤受點苦,怎麼樣?”老人回到金鸞殿,說既蒙大王封贈,當為黎明百姓除災,隨即吞下一顆藥丸,讓官人拿出刀盤,剖腹取肝,給王后也吞下一顆藥丸,取了王后的幾滴膽汁,製成了龍肝鳳膽。琉璃獸吃了龍肝鳳膽,毫毛脫盡,周身透明得能看清五臟六腑。藥王帶上琉璃獸,到老君山採了九十九味良藥,再找一味平火掃毒藥,就可製成百寶靈丹。瘟神得知藥王快製成晨寶靈丹,除絕瘟疫,栽了一棵斷腸草,毒死了琉璃獸。琉璃獸死後,藥王背上九十九味藥,到古柏庵熬製了藥丸,用三個月功夫,平息了瘟疫。白王派人送藥王龍袍龍褂和半副金鸞,請藥王來宮共坐金鸞寶殿,但藥王想琉璃獸已死,未製成百寶靈丹,沒實現永遠根除溫疫的諾言,何況自己也不願與白王共坐金鸞寶殿,結果只結受藥王的封號,回到古柏庵。
藥王死後,人們在他熬藥的窩棚蓋了一座廟,朔了他的金身和琉璃獸像,尊他為藥王爺,每到四時八節,人們都要用三牲酒禮去祭奠他
白族歷史源流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統稱為“白人”。他稱有民家、那馬、勒墨、勒布等60多種。1956年11月,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確定以“白族”作為統一族稱。
白族屬於氐羌系統的一支,其族源是多元的,主要是以土著居民洱海人***西洱河蠻***、昆明人為主體,融合了僰人、哀牢人、西爨白蠻等成分,甚至融合了一部分漢族,最終於公元8世紀形成白族。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蒼洱遺址”考古發掘來看,“其本質導於華北之仰韶、龍山文化”,是一種“地方色彩甚重”的區域性文化。尤其是遺址出土的雙孔半月形石刀充分說明了蒼洱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聯絡與區別。這種雙孔半月形石刀形式與內地相近,內地石刀的刃大部分開在凹面***即“弓弦”***,洱海區域的石刀的刃則開在凸面***即“弓背”***。隨著洱海區域進入青銅時代,中原商王朝勢力所及範圍已到達今川滇一帶地區,白族先民開始大規模地與中原發生經濟文化交往,從此開闢了白族文明史的一個新紀元。
白族分佈地區處在雲貴高原。西部有瀾滄江、怒江縱貫南北,構成縱深的河谷地帶,林木繁茂,景色秀麗;東部有金沙江橫貫東西,地勢開闊,宜於禾稼。金沙江西南的洱海之濱,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莊稼一年兩熟,主產大米、小麥、豆類、玉米、棉花、油菜、甘蔗、菸葉等,號稱糧棉之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鐵、銅、鋁和各類稀有金屬。
白族文學藝術
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也有人認為語支未定,並有不少學者主張應該單獨劃為白語支。白語有22~29個子音,有大量漢語藉詞,新詞術語都直接借用漢語,是藏緬語族中漢語藉詞較多的一種語言。白語詞彙近60%為漢語藉詞,因此多數白族人通曉漢語。
白族在唐代曾參照漢字創制了方塊白文。歷史上,白族用白文記述歷史,創作文學,留下了一定數量的白文古籍,大致有如下幾類:白文經卷、白文殘瓦、白文史書、白文碑刻、白文祭文、白文唱本和白文對聯等。
白族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敘事詩以及民間曲藝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類體裁的作品,它們構成白族文學的主體。
白族古老的神話有開闢神話、圖騰神話、龍神話、本主神話和密教神話五類。代表作品有《開天闢地的傳說》《氏族的來源》《九隆神話》《大黑天神》等。這些神話是白族先民關於天地形成、人類起源、氏族來源等各種事物的解釋。
白族人民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和重大歷史事件為素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地方風物傳說和故事,反映了白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習慣、民族心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作品有《望夫雲》《美人石》《蝴蝶泉》《神奇的鳥會》《雞足山》等。此外,白族人民還創作了大量的本主故事和機智人物故事。
白族民間詩歌,可分為打歌、歌謠、長詩和對口山歌。“打歌”是音譯,本義為遊戲、玩耍,它是同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相聯絡的一種比較原始的藝術形式。
白族民間文學中,有一種長篇詩歌體——本子曲,主要流傳於劍川、洱源一帶,著名作品有《鴻雁帶書》《鴻雁回書》《李四維告御狀》《青姑娘》《放鷂曲》等。大本曲是一種說唱文學,在民間廣為流傳,它由唱詞和說白構成,以唱詞為主,說白為輔。唱本有些是根據漢族的古典小說、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改編的,有些是根據白族民間故事改編的。
白族地區還流行一種民間戲劇——吹吹腔,劇目有200多種,多數是根據漢族古典小說、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白族民間故事改編的。
白族繪畫藝術豐富多彩。《南詔中興圖傳》是白族畫家張順、王奉宗的傑作,包括畫卷和文字卷兩部分,因繪製於南詔中興二年***899年***而得名,是南詔時期的民族藝術珍品,對於研究南詔歷史與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張勝溫畫卷》是大理國畫工張勝溫創作於大理國盛德五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畫卷有明翰林學士宋濂、清乾隆皇帝及近人方國瑜、羅庸等諸多名家題跋,在中國美術史及世界佛教影象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元代大理鳳儀遍知寺的壁畫、明代劍川沙溪《興教寺壁畫》均為一時之繪畫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