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是誰

  漆身吞炭,典出《戰國策·趙策一》。戰國時,豫讓受知於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矢志復仇,事敗而死。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漆身吞炭的典故的主角介紹

  春秋末期,晉國被智、趙、韓、魏、範、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公元前458年,智伯聯同韓、趙、魏三家共滅範氏、中行氏並分掉了這兩家的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要韓、趙、魏三家割地給他。趙襄子不給,並說服韓、魏與趙聯合,於公元前453年滅掉了智氏。

  晉國有個人,名叫豫讓,原先在範氏、中行氏手下辦事,默默無聞。後來投到智伯門下,智伯對他十分賞識。智伯死後,他發誓要為智伯報仇,殺掉趙襄子。他改名換姓,到趙襄子宮中的廁所裡幹以泥抹牆的雜活,身邊暗藏匕首。不料趙襄子為人十分警覺,上廁所時,忽然心動,叫人把正在塗牆的豫讓抓了起來,並搜出了暗器。豫讓直截了當地對趙襄子說,他要為智伯報仇。左右想把豫讓殺了,趙襄子卻說:“他是有義氣的人,我謹慎地避開他就是了。”命手下放豫讓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豫讓把漆塗抹在臉上身上。使人看上去像是患有嚴重面板病,又吞下炭去,使聲音變得嘶啞。他沿街乞討,他的妻子迎面走過,也沒認出他來。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認出了他,流著眼淚對他說:“以你的才幹,去給趙襄子辦事,一定會得到他的尊寵和親近,那時你要報仇還不容易嗎?何苦一定要把自己作踐成這副模樣!”豫讓說:“在人手下為臣,心裡卻想著殺他,這是懷二心以服侍其君。我之所以要漆身吞炭,就是要讓天下以及後世懷二心服侍其君的人感到羞愧!”

  豫讓躲在趙襄子必定要經過的一座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頭,那馬忽然受驚。趙襄子說:“這一定是豫讓!”左右立即把躲在橋下的豫讓揪了出來。趙襄子見豫讓這副模樣,不禁嘆息流淚道:“豫子***“子”是古人對人敬重的稱呼***,您為智伯已經成就了美名,而寡人饒恕過您一次,也已足夠了。您自己看著辦吧,寡人不再放您走了。”趙襄子手下立即將豫讓圍了起來。

  豫讓要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讓他用劍砍衣,以表示已經為智伯報仇。趙襄子答應了。豫讓達到目的後拔劍自殺。

  故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後用“漆身吞炭”比喻捨身酬報知己或雪恥復仇。

  漆身吞炭造句

  1、唔,王公子不是也與我講過國士豫讓漆身吞炭的故事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2、然後做出那一連串讓人自愧不如的舉動…喬裝罪役,漆身吞炭!襄子的知情,豫讓的重義。

  3、一人從門外推門而入,葉玥把目光轉向他,濃眉大眼,魁梧身材,漆身吞炭的面板,衣服是金黃的上好絲綢,前身繡著雅緻的龍紋,玄紋雲袖,一攏大衣。

  漆身吞炭成語釋義

  漆身:身上塗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