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龍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龍和龍文化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發散著不可替代的影響。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帶龍的民間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帶龍的民間故事:桃花女龍

  東海有個桃花島,桃花島上有龍洞。

  龍洞深通東海洋,桃花女龍住洞中。

  千呼萬喚難出來,但見年年桃花紅。

  “女龍”本是漁家女,桃臉杏腮真俏麗,心靈手巧人勤勞,挑水織網又紡線。她白天紡的線,織網網不破:她夜裡織的網,捕魚魚最多:她旱天挑的水,擔擔蕩清波。

  漁女從來不妝扮,自幼愛梳兩條“沖天辮”。有一天,嫂嫂笑話她:

  “小姑今年十四歲,再扎小辮子太難看。來,我給你梳一遍。”

  可是梳來梳丟梳不直,沒辦法,只得照舊紮了兩條“沖天辮”。

  漁女有個怪脾氣,一年四季不洗澡。有一次,阿孃笑罵她:

  “這麼大的姑娘了,也不洗洗澡!人家不來笑話你,總怪我做孃的欠管教。”

  漁女咯咯笑,撲在孃的懷裡撒了一陣子嬌,轉身又跑掉。

  原來她並非親生女,是阿爹海邊拾來的。

  那一天,風大浪高海咆哮,電閃雷鳴暴雨澆潮水湧來一嬰兒,擱在海邊直哭叫,剛巧阿爹海邊過,趕忙把她抱回家,魚湯當奶汁??養她長大。阿孃教她織漁網,阿爹為她雕貝花,阿哥逗她海邊玩,爬在地上當駿馬。

  漁女乖,漁女美,漁女長到十八歲。十八姑娘籬外竹,媒人擠破屋。東村來作媒,十擔彩禮排成隊;西村來說親,十份聘金抬進門。這個說,少爺天天用功把書讀,定做高官好享福;那個講,東家年年打船造樓房,長穿綢緞喝參湯。

  爹孃笑謎謎,靜靜問漁女:

  “誰是如意郎,孩子你快講!”

  漁女舒雙眉,臉似桃花微微醉:

  “不願享福不貪財,捕魚阿祥我最愛!”

  爹皺眉,娘獗嘴,哥嫂含笑羞妹妹。

  阿爹說:“阿祥家裡窮,出門做漁工。”

  漁女說:“漁工識潮水,女兒願婚配。”

  阿孃說:“阿祥常斷餐,你去要餓飯。”

  漁女說:“餓飯不要緊,魚湯賽人蔘。”

  爹孃說:“父母為你好,女兒嫁西村!”

  漁女說:“西村我不嫁,死也跟阿祥!”

  爹孃沒辦法,婉言退聘金。漁霸財主不死心,又挽媒人強說親,出言惡狠狠:

  “不做親家做冤家,日後做人要小心!”

  爹孃膽量小,含淚收聘金:漁女更傷心,只只網眼淚淋淋……

  漁女阿祥青梅竹馬一起長。海邊拾彩貝,礁叢捉迷藏;夜晚同賞月,清晨共歌唱。阿祥衣棠破,漁女線兒長;漁女想嚐鮮,阿祥把網張:阿祥斷了餐,漁女靜靜送米糧。

  漁女心煩悶,阿祥喁喁情弦響。阿祥愛漁女,星星伴月亮,漁女愛阿祥,情深如海洋。

  帶龍的民間故事:管家老龍

  舟山島上有個大展莊,大展莊裡有個翁家坳,翁家坳後面有座鄭家山,鄭家山上有一個小小的龍潭,龍潭裡面住著一條老龍。這條老龍每逢乾旱不雨的夜晚,總要用龍角頂出一把骨排椅,到龍潭邊上坐一坐,看一看,察看天象,假如大展莊上田水乾了,吃水少了,他就把身子一彎,將頭伸到龍潭裡,吸一口水,朝大展上空一噴,立即下起雨來。大展莊的百姓,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莊上的人都說,這是鄭家上老龍行及時雨的結果呢!

  鄭家山那個龍潭,上口小,下口大,潭的四面精光滴滑,深不見底,直通東海大洋。鄭家山老龍長年累月住在這個龍潭裡,深居簡出,他的結拜兄弟釣門港老龍,常勸他換個大地方,他總是含笑謝絕了。他說這個龍潭雖小,卻能在山頂遠望普陀山佛國風光,在潭中能閉目養神,生活倒也過得清閒。

  有一天夜裡,老龍忽然覺得神思不寧,坐臥不安。他披衣起來,步田龍潭,站立在鄭家山上,極目遠眺。只見北邊天際殺氣瀰漫,星月無光。

  老龍急忙跳上雲端,定睛望去,原來是金兵把棗陽城圍得水洩不通。城內宋營裡,兵斷水,馬斷草,眼見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可把他難住了。去解危吧!難免要聞殺戒;不去解危吧!又不忍城破民遭殃。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找釣門港老龍商量。

  釣門港面對東海大洋,海寬水深,釣門港老龍身居龍宮,逍遙安閒。這時,他正坐在龍宮裡,笙蕭歌舞,飲酒尋歡。聽說鄭家山老龍來了,連忙起身相迎,端杯斟酒,殷勤款待。

  鄭家山老龍哪有心思飲酒,急忙將來意告訴釣門港老龍,約他同去棗陽城解危。釣門港老龍聽了,竟哈哈大笑起來說:

  “上有玉帝,下有百姓,此事非我所管,大哥何必自找苦吃呢?”

  鄭家山老龍聽了很不是味道,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他當即告辭出來,靜靜駕起祥雲,向棗陽城而去。

  過東海大洋,越過高山峻嶺,到了棗陽上空。他按下雲頭搖身一變,變成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翁,挑著一擔東西急匆匆向宋營走去。到了棗陽城下,被一個守城門的宋兵攔住去路:

  “喂!老頭,不準過去!”

  老翁喘著氣抹著汗說:“我是給你們送東西來的,快讓我進城吧!”

  宋兵一聽送東西,倒是很興奮,可是仔細盯量一番:前頭是一桶清水,後頭是一小捆稻草,再也沒別的東西。那個宋兵哭笑不得,搖了搖頭說:

  “老頭呀!你是一片好心,可是這一點水不夠十人喝;這一捆草不夠??一匹馬!”

  老翁朗聲笑道:“軍情緊急,先用著再說吧!”邊說邊挑擔進了城。

  城內宋兵和百姓聞訊擁來,這個舀一勺清水,喝下去清涼甘甜,精神百倍;那人扯一把稻草,戰馬吃了,迎風嘶鳴,威風凜凜。那一小桶水任憑千人舀萬人喝,就是不見淺一點:那一小捆草,任憑??了多少匹戰馬,總是不見少一點。於是士兵們一湧而上,抬水的抬水,挑草的挑草,霎時間兵營里人歡馬也叫,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