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中的小故事讀後感
《史記》作為歷史書籍帶給我們的思考無窮無盡,它的哲理讓看過他的人一生受益。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史記》是由西漢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史記》本是古代漢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通稱為“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共3000多年曆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荊軻刺秦王的無畏;霍去病攻匈奴的愛國與大義;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
讀 完全書,我覺得稱得上英雄的是項羽。雖然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我仍然敬服他,他失敗在四面楚歌,最終垓下自刎。項羽在遭漢軍重圍時,一人殺敵數百,死戰 到底。烏江亭長勸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又一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懷疑這個世界,孫臏臏足,寫下名垂千古的《孫子兵法》;呂不韋被流放蜀地,留下《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戰爭亦有和平,事情總有兩面性。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篇【2】
今天我讀了《史記》裡的大禹的故事。
堯在位期間,洪水氾濫,堯任命大禹的父親鯀擔任治水的領導工作。後來鯀因為治水不力,被虞舜流放到羽山。虞舜聽說大禹賢明能幹,又令大禹負責治水。
大禹到任後,他吸取父親的治水教訓,努力實踐,他認為父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行不通的,必須用疏通的方法才能根治洪水。他不辭辛勞,日夜苦幹。不論是酷暑還 是寒冬,大禹不避風霜雨雪,總是在奔波勞碌,忙於治水。他的兒子生下來後,他也沒回家去看一眼。有一次,天下著大禹,他帶著治水的隊伍路過家門,聽見兒子 在家裡啼哭,他的心被牽動了。那個做父親的不愛自己的子女啊?他多麼想進家門去看一看,科室治水的工程在等著他,天下的黎民百姓在看著他,他不能因私廢 公。於是他毅然轉過身,帶著治水的人頂風冒雨上路了。在治水期間,大禹曾三次路過家門,可他一次也沒有進家裡去看一下。後來,洪水終於馴服了,順著河道流 向大湖、大海。
大禹這種為了黎民百姓不辭辛勞治水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篇【3】
今天讀了史記中的一個故事,內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陽,從小家境敗落,可他人窮志不短,從小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歲時才出山,但是因為年紀大,一直是懷才不遇,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於是八十歲的他平日裡除了熟讀兵書外,還經常到河邊釣魚,但是他釣魚卻很特別,他用的魚鉤是直的,所以三年下來沒有釣到一條魚,鄉親們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處傳揚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傳到了西伯侯的耳朵裡,求賢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請進了宮中,並拜他為國師,協助他治理國家。於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後來,西伯侯逝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位,武王繼承父親的遺志,拜姜子牙為國師,並稱他為“尚父”。姜子牙也不該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請教姜子牙,想要輕罰,而又想樹立權威,想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想少頒佈一些政令法規,又都能規範行事。怎樣做才能實現呢?姜子牙就說:“能做到殺一個人而能懲戒上千人,賞賜一個人而能激勵上萬人,這樣做才是個有道明君。”周武王聽後茅塞頓開,照著姜子牙的話去做,賞罰嚴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軍大敗商軍,取得了勝利。由於姜子牙在周商對戰中功勞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齊國後來也就成了春秋戰國時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