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婚俗食俗和節日習俗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你知道哈尼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嗎?下面,小編來為你介紹。

  哈尼族的婚禮風俗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媽,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孃家來,與父母兄弟同度佳節,藉以追認血緣祖根。孃家親人制作豐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進食的傳統風俗,女主人特意為回孃家的姑媽、娘娘們單獨設宴。眾女面對著滿桌可口的食品卻羞於下筷。女主人便將一片芭蘸葉鋪在各人面前,隨即將桌上的各種美味一一揀到芭焦葉中,請客人儘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揀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實,她並沒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飯碗的兩個手指問,表示懂禮。如赴宴女子大口進食,將成為世人的笑柄。哀牢山部分地區的哈尼族與漢族同度春節。節日或“阿瑪拖”***祭護寨神***期間,全村各戶紛紛置辦豐美的食品,端於街心***村中***,在古樸雄渾的鋩鼓聲和歡樂的歌聲中開懷暢飲,同食共樂。滿街心一字成行的豐美宴席實為奇觀,世人將其稱為“街心宴”,哈尼語謂之“多角角”或“資烏都”,意即輪流互飲***酒***。

  在紅河一帶奕車人男女青年社交擇偶活動中,還有一種奇妙的戀愛宴會,當地哈尼語稱作“阿巴多”。“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間舉行。經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議,邀請遠村一群姑娘於某日夜晚前來“阿巴多”。屆時,一二十位妙齡女郎整裝一新,手持火把來到男方村赴宴。男青年們見姑娘們應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間燈燭通明的公房裡,擺開數張八仙桌,桌面上擺滿了大塊臘肉、乾巴、清蒸鯉魚、醃鴨蛋、大塊煎豆腐、大塊粑粑,煮大公雞,能上桌面的各種菜應有盡有。

  準備就緒,宴會開始,男女青年配對入席。桌外有一位風趣的斟酒人,給每人面前的酒杯裡盛滿酒。隨即,夥子頭和姑娘頭先舉杯互相對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後一一互唱互敬下去。當一對男女相互敬酒之際,其餘各對則相互敬菜唱歌。酒過三巡,東方欲曉,姑娘們便要告辭回去了。夥子們用芭蕉葉包紮好各種美味,分別送給站娘們在半路上吃,並定好到姑娘村還“阿巴多”的具體時間,姑娘們這才腳踏青霜消失在山路盡頭。

  在哀牢山區部分哈尼族中,至今仍殘存著不同形式的“不落夫家”婚俗,即新娘分住孃家和夫家兩地。當新娘從孃家回夫家時,要用一個小巧精美的篾盒盛滿可口的米飯和火薰豬肉,醃鴨蛋帶去,當地哈尼語謂之“合戛拖”。據說,這是做孃的生怕自己的女兒在夫家不習慣、怕羞、受餓而特意備下的。當然,這盒可口的食物帶到夫家並非是新娘一人獨食,有時是夫妻一同享用,更多的時候是送給丈夫的弟妹們共食

  墨江自稱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個婚禮儀式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舞蹈。婚禮前夕,男女雙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鬆、竹等搭一座棚子,作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動場所。婚禮這一天,迎親隊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準備回程時接應,其餘跟隨新郎前往女家。當他們來到女家寨口時,寨內鼓樂齊鳴,送親隊跳起傳統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給接親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後大家共舞進寨直抵棚子裡。休息片刻,一對新人站在一張方桌旁,女家親屬用兩指夾著一片筍葉,環繞方桌起舞,意在禳災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隊和送親隊簇擁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與等候多時的另一部分接親人相遇。大家就地圍成圓圈,踏著鋩鑼和鼓點節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賀。當他們一起來到男家時,棚子內外已擺滿了豐盛的酒席。賓客剛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婦女從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緊跟其後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著上置三隻碗和一個酒葫蘆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點酒菜。

  待酒席快要結束時,一位廚師端著放有八隻大碗的竹篩,從廚房裡出來舞向每一酒席,客人們又象徵性地給搛上菜餚。最後,在他“該跳舞了”的一聲號令下,眾賓客紛紛離席,圍成一圈又一圈歡舞高歌,大家熱烈地祝福新人喜結良緣,勉勵他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裡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於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鬨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捨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哈尼族的婚喪習俗各支系間略有區別。碧約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長大後要徵得男家同意後才得嫁給外人。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為姑表舅婚,締結婚約以父母包辦為主,結婚時,當娶親人進入女方的毫巴門時,女方要組織年輕人用“橄欖迎親”,意思是用檄欖把娶親人身上帶著的邪魔打跑掉。

  臘米人的舅家有優先擇親權,結婚接新人時,新郎在媒人、陪郎和鑼鼓手陪伴下,打著鑼鼓,唱著調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長兄背出家門,要邊哭邊唱“切妞都耶”***女兒調***,向父母兄長討嫁妝,其實主要是傾訴離別父母家鄉的苦衷。愛尼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婚姻較自由,無姑表舅婚約束,可由男女自己尋找夫妻。

  哈尼族的節日習俗

  裡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裡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訊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資訊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裡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物件,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曆七月左右,穀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過節時家長揹著籮筐到地裡拿些穀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杆製成“窩保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要殺一隻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穀米上市,祈求年年有餘。

  下一頁檢視>>>哈尼族的食俗和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