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壓機床介紹 它的機械分類有哪些
機械結構
衝壓模架
空氣錘衝壓模架是最典型的鍛壓機床功能部件,最早實現了標準化和專業化生產。在機床壓力機上完成衝裁、落料、拉伸、切口等衝壓工序,都離不開衝壓模具。衝壓模具的工作部分凸模、凹模安裝在衝壓模架上,不同的衝壓工序需要不同的凸模、凹模,卻可使用相同的衝壓模架。衝壓模架由上模板、下模板和導柱、導套組成,已開發出供不同規格、型號壓力機選用的系列產品,中等規格以下的衝壓模架已實現了標準化。
制動器
在鍛壓機床功能部件中,以其開發、生產和使用的成熟性而論,當首推機床壓力機用摩擦離合器-制動器。摩擦離合器-制動器是機床壓力機主傳動的重要部件,其效能優劣直接影響整機的使用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裝置的開動率和維修量。按摩擦離合器-制動器的結構形式分,有組合式摩擦離合器-制動器和分離式摩擦離合器-制動器;按摩擦副的工作狀態分,有乾式摩擦離合器-制動器和溼式摩擦離合器-制動器;按摩擦離合器-制動器的操縱系統分,有氣動摩擦離合器-制動器和液壓摩擦離合器-制動器。
保護裝置
光電安全保護裝置,在鍛壓機床的操作者與危險工作區之間的保護區域設定不可見紅外線光幕,一旦操作者某部位進入保護區遮斷光幕,控制系統則輸出訊號至鍛壓機床安全執行機構,令鍛壓機床緊急停車,防止危險動作發生。可見,光電安全保護裝置自身並不能直接保護操作者,它僅僅是在可能發生安全事故之前,給機床發出停止危險動作的訊號。因此,嚴格而言,光電安全保護裝置應稱為光電安全保護控制裝置。
光電安全保護裝置通常分為反射式與對射式兩種。反射式光電安全保護裝置由控制器、感測器和反射器3部分組成,光幕由感測器發出,經反射器再反射回感測器予以接收;對射式光電安全保護裝置由控制器、發射感測器和接收感測器3部分組成,光幕由發射感測器發出,由接收感測器予以接收。
凸輪控制器
凸輪控制器是機床壓力機電氣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工作機構邏輯關係的方法,通常是將曲軸旋轉一週的360°進行分配,制定出機床壓力機的工作迴圈圖,對各工作機構的動作予以控制。凸輪控制器就是對曲軸旋轉角度進行分配的執行機構。凸輪控制器被安裝在與曲軸同步旋轉的軸上,工作機構依次產生規定的動作,完成機床壓力機的一個工作迴圈。國內有多家生產凸輪控制器的專業廠,產品質量一般都穩定可靠,主機廠辨取定向辨購的方式進行配套。
自動送料裝置
在鍛壓機床中有形形色色的自動送料裝置,此處指用於開式壓力機、閉式壓力機、多工位壓力機、高速壓力機等單機或衝壓自動線進行板料加工的自動送料裝置。自動送料裝置一般由料架及開卷校平機構、氣動鉗式送料機構、廢料收卷料架等3部分組成。料架及開卷校平機構有支撐卷料、開卷和校平3個功能,開卷機構將卷料少許鬆開並呈自由懸垂狀態,以減小送料機構在送料過程的拉力,有利於提高送料精度;校平機構以多滾輪對開卷後的卷料施力,使板材在衝壓前得到矯正,有利於提高製品精度。氣動鉗式送料機構以壓縮空氣為動力,控制夾鉗的開合與往復運動完成板料的送進,往復運動的行程無級可調以適應不同送料長度的要求。廢料收卷料架將衝壓後的廢帶料收卷,若衝壓時將廢帶料切斷回收,則不需要這一部分。
機械分類
輥鍛式鍛壓機床
金輥鍛式鍛壓機床屬坯料在兩個相對旋轉的扇形模中通過而產生塑性變形形成工件的鍛造方法。它是成形軋製(縱軋)的一種特殊形式。輥鍛可用於生產連桿、麻花鑽頭、扳手、道釘、鋤、鎬和透平葉片。輥鍛工藝利用軋製成形原理逐步地使毛坯變形,與普通模鍛相比,具有裝置結構較簡單、生產平穩、振動和噪音小,便於實現自動化、生產效率高等優點。輥鍛分為製坯輥鍛和成形輥鍛兩類。製坯輥鍛是為模鍛準備所需形狀尺寸的毛坯;成形輥鍛能直接製出符合形狀尺寸要求的鍛件。
機械壓力式鍛壓機床
機械壓力鍛壓機床通過曲柄滑塊機構將電動機的旋轉運動轉換為滑塊的直線往復運動,對坯料進行成形加工的鍛壓機械。機械壓力機動作平穩,工作可靠,廣泛用於衝壓、擠壓、模鍛和粉末冶金等工藝。機械壓力機在數量上約佔各類鍛壓機械總數的一半以上。機械壓力機的規格用公稱工作力(千牛)表示,它是以滑塊運動到距行程的下止點約10~15毫米處(或從下止點算起曲柄轉角約為15°~30°時)為計算基點設計的最大工作力。
擠壓式鍛壓機床
熱擠壓鍛壓機床廣泛用於生產鋁、銅等有色金屬的管材和型材等,屬於冶金工業範圍。鋼的熱擠壓既用以生產特殊的管材和型材,也用以生產難以用冷擠壓或溫擠壓成形的實心和孔心(通孔或不通孔)的碳鋼和合金鋼零件,如具有粗大頭部的杆件、炮筒、容器等。冷擠壓鍛壓機床原來只用於生產鉛、鋅、錫、鋁、銅等的管材、型材,以及牙膏軟管(外面包錫的鉛)、乾電池殼(鋅)、彈殼(銅)等製件。冷擠壓操作簡單,適用於大批量生產的較小製件。
螺旋式鍛壓機床
螺旋式鍛壓機床用螺桿、螺母作為傳動機構,並靠螺旋傳動將飛輪的正反向迴轉運動轉變為滑塊的上下往復運動的鍛壓機械。螺旋壓力機通常由電動機通過摩擦盤帶動飛輪輪緣而使飛輪旋轉,所以這種壓力機又稱摩擦壓力機,中國最大的摩擦壓力機為25兆牛。後來又出現用電機直接驅動飛輪的電動螺旋壓力機,它的結構緊湊,傳動環節少,由於換向頻繁,對控制電器要求較高,並需要特殊電機。
鍛壓機床介紹
公元前二千多年出現的樹木車床是機床最早的雛形。工作時,腳踏繩索下端的套圈,利用樹枝的彈性使工件由繩索帶動旋轉,手拿貝殼或石片等作為刀具,沿板條移動工具切削工件。中世紀的彈性杆棒車床運用的仍是這一原理。
十五世紀由於製造鐘錶和武器的需要,出現了鐘錶匠用的螺紋車床和齒輪加工機床,以及水力驅動的炮筒鏜床。1500年左右,義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繪製過車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內圓磨床的構想草圖,其中已有曲柄、飛輪、項尖和軸承等新機構。中國明朝出版的《天工開物》中也載有磨床的結構,用腳踏的方法使鐵盤旋轉,加上沙子和水剖切玉石。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床的發展。
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發明了較精密的炮筒鏜床。次年,他用這臺炮筒鏜床鏜出的汽缸,滿足了瓦特蒸汽機的要求。為了鏜制更大的汽缸,他又於1776年製造了一臺水輪驅動的汽缸鏜床,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從此,機床開始用蒸汽機通過天軸驅動。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制成的車床由絲槓傳動刀架,能實現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之父”。
19世紀,由於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軍火生產的推動,各種型別的機床相繼出現。
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製成臥式銑床;1876年,美國製成萬能外圓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後發明滾齒機和插齒機。隨著電動機的發明,機床開始先採用電動機集中驅動,後又廣泛使用單獨電動機驅動。
二十世紀初,為了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夾具和螺紋加工工具,相繼創制出座標鏜床和螺紋磨床。同時為了適應汽車和軸承等工業大量生產的需要,又研製出各種自動機床、仿形機床、組合機床和自動生產線。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美國於1952年研製成第一臺數字控制機床;1958年研製成能自動更換刀具,以進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
從此,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機床在驅動方式、控制系統和結構功能等方面都發生顯著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