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旗袍成為收藏家的期待之物

中國傳統旗袍成為收藏家的期待之物

在所有的收藏家中,以收藏織繡服飾為主的不多,而收藏旗袍的就更少了。

旗袍這一名詞的含義被搞得寬泛,至少有很多人把清代的袍服也算在內。我在這裡說的旗袍僅僅指民國至現代的那種以立領、收腰、開衩等為特徵(不一定同時具備)的女袍,或者說是中國式的onepiecedress。

現代穿旗袍的女性不多,但仍然有;現代旗袍中有不少既保持了一些傳統韻味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有收藏價值。但是,大多數收藏家對於仍然在源源不斷地生產著的物品是不會產生多大興趣的。如果有誰想認真地考慮收藏旗袍,他的注意力一定會集中於民國這一階段。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苦難,人們總是從政治或經濟的角度去研究這一段歷史,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民國時期是中國服飾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中西文化的融匯,傳統與時尚的交鋒,竟造成一種兼收幷蓄多樣化而有特點的豔麗之美,而旗袍就是這種美的一個典型。

民國以前的“旗袍”,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旗袍,還不是一種變幻無常的時裝,“旗袍”二字只是“旗人所穿之袍”的簡略;民國以後的旗袍,則再也沒有超出民國旗袍已經到達的高度。

民國旗袍所用的材料,有傳統的錦緞絨繡,也有印花綢和印花布等較為輕薄也更為新潮的織物。紗羅一類鏤空面料,在清代雖然也有,但在民國時期卻為夏季旗袍所常用。另外,香雲紗、夏布一類的傳統材料,由於實用和舒適,則更為平民所喜好,更多地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民國旗袍的款式變化極多。首先,通過裁剪打省等方法使其廓形符合和顯示女性體形的曲線,這是民國旗袍區分於清代袍服的一大特點。其次是領,清代袍服多無領,有領者也無多變化;而民國旗袍之領則高可掩頰抵耳,低則若有若無。

清代之袍極寬,多裝飾作多截拼接,袖端疊起(稱挽袖),禮服之袖端更作馬蹄狀稱箭袖;民國旗袍袖可長可短可有可無,上世紀20年代多寬短無懸鐘,此後則多窄袖。旗袍無論大裁小裁,均為傳統連袖,故肩袖交界處圓渾自然,如作西式裝袖,作肩部方折,此所謂中西式,出現極晚。門襟多右衽,有大襟掩襟之別。開衩與擺線位置相關,大致是擺線低則開衩高,擺線高則開衩低。

民國旗袍的裝飾趨於簡潔,清代袍服重山疊水之多鑲層滾逐漸消失。條格圓點以及各種現代感較強之幾何紋增多,傳統花卉圖案以更簡練概括的形式出現。色彩素雅者更受歡迎,而喜慶典禮上所見旗袍仍多重彩濃妝者,因此種場合適合傳統,再說大紅等象徵吉利,化吉避凶也是人情之常。

民國旗袍散在民間的仍然不少,被收藏於博物館的反而不是很多。

中國的博物館常因為它們太“新”而認為不值得入藏,只有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幾家新建的專業博物館才對此感興趣,但藏品不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宣統后妃發旗袍,可稱是民國旗袍中的精品之最。

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院收藏有不少民國旗袍,不少是當年到過中國的加拿大傳教士和商人帶回去的。英國的維多利亞·陳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紡織服飾文物既多且精,但最近開始大量搜求民國紡織服飾文物,其中也包括旗袍。該館的藏品大多收集於20世紀上半葉,那時民國服飾是時裝,是唾手可得之物,現在卻要花較大的代價去購求了。

中國的古玩店中很少見到旗袍。有一次筆者在上海陝西路延安路口以極低的價格買到一批晚清補子,欣喜之餘詢問有無旗袍,答覆是旗袍是太近之物,尚不在該店的收購範圍之內。上海福佑路等舊工藝品地攤上偶爾能見到,索價也不高,但精美者亦難求。當年美輪美奐的民國旗袍現在究竟在哪裡?在老太太箱底還是大戶人家的閣樓上?有心的收藏家在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