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異常

[拼音]:lishui shenshiyao

[英文]:diureticsforeliminatingDampness

以通利水道、滲洩水溼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功用

此類藥物性平,甘淡滲洩。主入膀胱、脾、腎經。藥性下行,能通暢小便、增加尿量、促進體內水溼之邪的排洩,故有利水滲溼的作用。有的藥物性寒涼,又有清熱利溼、止瀉止痢止帶、利膽退黃、通淋止痛、利尿排石等作用。部分藥物兼有健脾止瀉、行滯通乳、清熱逐痺等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此類藥根據其藥性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利水滲溼藥、清熱利溼藥和利水通淋藥3類。

(1)利水滲溼藥。主要用於脾不健運、水溼停留,腎及膀胱氣化不行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痰飲眩悸,以及水走大腸引起的水溼洩瀉等證。常用藥有茯苓、豬苓、薏苡仁、蟋蟀等。

(2)利水通淋藥。主要用於熱淋石淋、小便澀痛等證。常用藥有冬葵子、萹蓄、瞿麥、石韋、海金砂、金錢草、扛板歸、螻蛄等。

(3)清熱利溼藥。主要用於溼熱水腫、小便不利、溼熱黃疸、赤白帶下、溼熱瀉痢,溼溫暑溫等證。常用藥有澤瀉、車前子、車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冬瓜皮、茵陳蒿、赤小豆、燈心草、地膚子、木防己、玉米鬚、鴨跖草等。此外,有些利水滲溼藥還可用於脾虛洩瀉、食少倦怠,產後乳少、乳汁不下,及風溼痺證、關節紅腫等證。

配伍

使用利水滲溼藥時,除根據病證寒熱虛實的不同選擇相應藥物外,還需合理配伍以增強療效。如水腫兼有表證,即風水水腫者,配發汗解表藥;水腫日久、脾腎陽虛者配補脾腎藥,以標本兼顧;溼熱合邪者配清熱燥溼藥;寒溼並重者配溫裡散寒藥;痰飲眩悸者配化痰滌飲藥;熱淋血淋者配清熱瀉火及涼血止血藥;砂淋石淋者配軟堅散結藥;溼熱黃疸者配清熱燥溼、利膽退黃藥;溼熱瀉痢者配清熱燥溼止瀉藥;溼熱帶下者配清熱燥溼止帶藥。此外,此類藥還常適當配行氣藥同用。

用藥注意事項

尿屬陰液,滲利太過容易引起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的傷陰證,故使用利水滲溼藥時當合理掌握用量,且不宜久服,適可而止。平素陰虧津傷者當慎用。遺精滑精而無溼熱者不宜用。

現代研究

利水滲溼藥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氮化物、尿酸等的排洩。部分藥有抑菌、解熱、消炎、止血、祛痰止咳、鎮靜降血壓、利膽等作用。利水滲溼藥對西醫診為心性水腫、肝性水腫、腎病水腫、泌尿系感染、泌尿繫結石、肝膽系統炎症、膽結石等病有一定治療作用。部分藥還可用於防治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氣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