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竅藥
[拼音]:duchong zheyaoshang
[英文]:sting and bite by poisonous arthropods
蠍、毒蜂、蟻的螫傷和蜈蚣的咬傷。對人體的危害較大,重者可致死亡。
蠍螫傷
蠍屬於蛛形綱。具尾刺,內有毒腺。頭端具有鉗狀的爪,用以夾取小動物,並立即以尾刺螫毒致死。蠍約有300多種,分別隸屬於6個科,蟲體長達15~20cm,但大多形小。一小部分蠍毒性大,人被螫後,區域性劇烈疼痛、具燒灼感、水腫,並可能出現面板變色與壞死,嚴重的病例發生肌肉痙攣、精神障礙、偏癱或失明等。
一般毒性小的蠍刺螫後,只需稀氨水塗於螫傷處,疼痛即可快速緩解;嚴重的螫毒,可將傷口挑破,使毒血外流,也可藉助吸引器將毒血吸出,然後用高錳酸鉀溶液洗滌傷口。出現驚厥者可用嗎啡、鎮靜藥。
蜈蚣咬傷
蜈蚣屬於節肢動物門脣足綱。體呈長形,背腹扁平,分為頭和軀幹兩部,軀幹部是由許多同型體節所組成。每一體節上有一對粗壯的附肢,頭部有一對較長的觸角,具單眼和複眼。第1對附肢發育呈鉗狀的顎肢,內有毒腺,能洩出具有麻痺作用的毒液,用於捕食和螫傷人面板。蜈蚣種類很多,大小不一,其大者長達25cm。蜈蚣常在夜晚爬到床上或衣服中,受到刺激時,因防禦而咬人。小型蜈蚣螫人時,可引起區域性紅腫疼痛,一小時後緩解。大蜈蚣咬傷後,出現劇痛,區域性組織可壞死,還可出現全身症狀,如頭痛、發熱、噁心、嘔吐等。罕見小兒被咬致死的病例報告。 傷口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劇痛者可用0.25~0.5%普魯卡因傷口周圍封閉,口服鎮痛藥。出現全身症狀時可予對症治療。
毒蜂螫傷
經常螫人的蜂主要指膜翅目中的蜜蜂科、胡蜂科和馬蜂科三大類。它們均為社會性昆蟲,群棲於一大型巢內,蜂群內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之別,若人類觸動其巢,群蜂即同時螫刺,使其大量毒素注入人體引起強烈反應;當然,每個人對蜂毒的敏感性亦有差異,有人雖僅被1頭蜂螫刺,其反應也很劇烈。毒蜂帶有劇毒性,其毒素多作用神經系統,刺激平滑肌收縮,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作用,也具有溶血作用。毒蜂螫後局部發生痛、紅、腫,甚者在刺傷的中心組織壞死。全身表現為毒素作用和過敏反應, 出現蕁麻疹、 噁心、嘔吐、發熱、胸疼。較重者,可有呼吸困難、哮喘、肌肉抽疼;嚴重者可引起腦水腫、肺水腫、過敏性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以至死亡。
毒蜂螫後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氫鈉液沖洗傷口,全身症狀嚴重者,口服抗組胺藥,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支氣管痙攣者可靜脈注射氨茶鹼,全身支援療法包括吸氧、補液、維持迴圈和血壓、防治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蟻螫傷
蟻屬於膜翅目蟻科,為築巢群居社會性多型昆蟲。體形變化殊多,雌、雄蟻有翅,工蟻及兵蟻無翅。蟻的種類很多,只有若干種蟻螫人,蟻腹部末端有一個螫針,當螫針刺人後,有的將螫針遺棄於面板內,有的刺後仍將螫針縮回,可以繼續刺人。蟻螫人時往往反覆刺3、4次,因此傷痕成一小簇,又因蟻多成群襲人,傷痕成片散在。螫後傷口即起小紅丘疹,輕者於幾小時消退;嚴重者變為小水泡,之後變為膿胞,周圍紅腫,經數日後幹脫。全身症狀可有發熱、蕁麻疹、肢體腫脹、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出現休克。某些蟻沒有螫針,但能用口器中的上顎咬人,且注入具有刺激性的唾液或毒液,引起相似的臨床表現。
若被蟻螫刺而有螫針遺棄在面板內,應迅速將螫針取出,以免針內毒液全部洩入組織內,螫針取出後,被刺的區域性可塗敷氨水。若有休克現象,應儘速急救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