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拼音]:xiazhi jingmai quzhang
[英文]:varicose vein of lower extremity
下肢淺靜脈呈現擴張、伸長、彎曲的病理現象。應稱作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者,可一側或雙側發病。早期僅表現為行走或站立後腿部酸脹不適,踝部和足背水腫,後期於患肢皮下可見蚯蚓狀蜿蜒迂曲擴張的淺靜脈,站立時更明顯,影響外觀,若繼發靜脈炎、溼疹或潰瘍可嚴重影響勞動能力。主要發病因素為下肢靜脈內維持向心性單向血流的瓣膜的結構與功能不全,靜脈壁及其周圍的支援組織薄弱,長期站立造成的靜脈壓力升高也是重要因素。因瓣膜功能喪失,站立時下肢靜脈血流緩慢、鬱滯甚至逆流造成的組織缺氧,是各種晚期併發症發生的原因。輕症及無症狀者可穿用彈力襪減緩其發展。有症狀或併發症而影響勞動力者,應施行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剝脫術。手術治療效果良好,遠期複發率甚低(1~2%)。
發病機制
人類腹股溝韌帶以下的下肢靜脈分深、淺兩組。深組由股靜脈及其屬支股淺與股深靜脈及由足端延伸來的脛前、脛後靜脈與膕靜脈組成。淺組由起自足背內側進入股靜脈的大隱靜脈與起自足背外側進入膕靜脈的小隱靜脈組成。深靜脈位於肌肉與骨間、靜脈壁薄,壁內肌肉纖弱。淺靜脈位於皮下深筋膜淺屋,壁較厚。在小腿部有穿過盤膜的交通支(約 6支)將深、淺靜脈相連。下肢深、淺靜脈和交通支靜脈內有許多瓣膜(見圖),均為二尖瓣,用以保持下肢靜脈血由淺入深的向心性流動。 下肢尤其是小腿肌肉收縮時, 迫使血液流向心臟。小腿肌肉強力收縮所產生的壓力超過200mmHg,即使在站立條件下也足以維持血液的向心流動。因此深、淺及交通靜脈內瓣膜功能的良好是維持下肢血液正常回流的關鍵。
人體直立時,下肢靜脈承受100~110cmH2O的靜水壓力。靜止不動站立過久會造成踝部水腫和出血點就是明證。肌肉的間斷收縮和靜脈瓣的功能良好可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若瓣膜功能喪失及靜脈壁薄弱,站立時靜脈壁受到具有一定壓力的血柱的持續作用,便逐漸擴張迂曲。血管擴張後,兩瓣膜間的距離增加,功能完全喪失,終於形成顯著的靜脈曲張。因此,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除與職業因素有關外,與先天性靜脈壁薄弱也有關。深靜脈受肌肉保護,瓣膜亦較多,肌肉收縮有利用血液迴流,故曲張一般不見於深組靜脈。有統計資料表明約50%的患者有家族史。
另有繼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多是深靜脈因血栓形成而閉塞或血流不暢,繼發淺靜脈曲張。因此,此類繼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代償現象,絕不可與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等同看待。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下肢淺靜脈曲張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大隱或小隱靜脈蜿蜒迂曲,診斷並不困難。但欲確定為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還必須通過臨床及其他檢查以排除其他幾種血管疾患。
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布羅迪—特倫德倫堡二氏試驗)
令病人平臥抬高患肢後,於大腿根部縛扎止血帶以壓迫大隱靜脈根部。然後病人站立,10秒鐘內鬆解止血帶,若立即出現自上而下的靜脈曲張,可確定為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
深靜脈通暢試驗(佩爾特斯氏試驗)
病人站立,於大腿上1/3處縛扎止血帶以壓迫大隱靜脈,令患者快速屈伸膝關節20次, 若靜脈曲張程度加重並伴有小腿脹痛,為深靜脈存在阻塞。
交通支瓣膜功能檢查(普拉特氏試驗)
病人仰臥舉高患肢使靜脈癟陷,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後,自足趾向上至止血帶處縛扎彈力繃帶。令病人站立,自上向下逐漸鬆解彈力繃帶時,注意出現靜脈曲張的部位,就是該處存在功能不全的交通支瓣膜。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對只出現大隱靜瓣膜功能不全。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則深靜脈通暢試驗為陽性。動靜脈瘻時也可以因靜脈壓明顯升高而出現淺靜脈曲張,但當患肢舉高後靜脈卻不癟陷,聽診可聞有持續性血管雜音,若觸診有持續性血管震顫。
治療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按病情輕重可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穿用錦綸彈力襪
此法適用於輕症患者、妊娠期婦女和全身狀況不能耐受手術及麻醉者。此法不能治癒,只能減輕症狀或暫停病情發展。
硬化劑注射療法
將硬化劑( 5%魚肝油酸鈉等)注入壓閉的血管腔內,並保持1分鐘以上的接觸時間,可造成內膜炎症、纖維化以堵塞血管。此法只適用於小範圍的靜脈曲張和手術後殘留的曲張靜脈。
手術治療
凡有症狀的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無手術禁忌症,均應施行手術治療。應高位結紮大(小)隱靜脈根部,剝脫主幹全長(自卵圓窩至內踝)並切除所有可見的蜿蜒擴張的屬支。
參考書目
S. E. Wilson,Vascular Surgery: Principles & Practice,McGraw-Hill,New York,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