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電影製片廠
[拼音]:Nanchao lingmu shike
[英文]:tomb sculptures of Southern Dynasties
中國南朝的陵墓雕刻。南京是南朝的都城,在江蘇省南京市周圍及丹陽縣、江寧縣附近有南朝宋、齊、樑、陳(5世紀初~6世紀)的帝王及王侯陵墓31處。每座陵墓前地面上都有石刻群。南朝石刻列置制度不見於文獻記載,從現存實物瞭解多為3種6件,即石獸(麒麟或石獅)1對、神道石柱1對、石碑1對。 每對石刻相互對稱,如石獸動勢左右呼應對稱,神道碑石額上的書體也一反寫,一正寫,一順讀,一逆讀。現已知12座帝王陵墓為:宋武帝劉裕的初寧陵、文帝劉義隆的長寧陵Ⅻ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3849.html' target='_blank' >黃胄巰舫兄撓臘擦輟⒏叩巰艫萊傻奶┌擦輟⒕暗巰簏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4663.html' target='_blank' >道生的修安陵、武帝蕭賾的景安陵、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樑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武帝蕭衍的修陵、簡文帝蕭綱的莊陵;陳武帝陳霸先的萬安陵、文帝陳蒨的永寧陵。此外還有宗室王侯,宋代蕭嶷;樑代蕭融、蕭偉、蕭秀、蕭巨集、蕭憺、蕭恢、蕭景、蕭績、蕭暎、蕭正立等人墓及一些失名墓共19處。31處陵墓石刻遺存總計73件。它們代表了一個半世紀的南方紀念性石刻的高度藝術成就。
宋武帝劉裕陵前 1對殘損的石麒麟是南朝石刻早期作品的代表。兩獸昂首突胸作邁步行進姿態,肩有雙翼,氣勢雄渾,仍可見漢代石獸古樸遺風。
齊代石麒麟儲存完好的屬景帝蕭道生修安陵。兩獸形體高大,長2.9~3米,高2.42~2.75米,胸突腰聳,瞋目張口,長尾曳地。齊明帝蕭鸞興安陵前兩獸雖已殘損,但通體雕刻尚清晰,富於裝飾意味,雙翼作兩縷如帚狀的蜷曲長羽,脊背由頭至尾有串珠狀突起,軀體長毛在兩側對稱呈帚狀紋,整體和諧華美。
樑代陵前列置石刻佈局完整的當屬樑文帝蕭順之的建陵,計有石麒麟、方形石礎、神道柱、石龜趺座各1對。樑代石獸有2種,陵前為麒麟,一隻獨角,一隻雙角;墓前為石獅、麒麟,一般身長3米左右,高2.8米左右,姿態與宋、齊兩代大致相同,頷下長鬚漫卷,垂至胸際,兩翼微翹,翼面前部多作捲雲紋或螺紋,中間為細鱗羽,後有三四長翎,長尾垂地,雕刻手法洗練,有的蹯下有一小獸。麒麟頸長為身長之半,甚或超過,如蕭賾景安陵麒麟身長2.7米,而自頭至脊為1.4米,頭高昂,胸突起,四足似緩緩行進,在微帶扭動的動勢中蘊含著內在的韻律,形象頗為矯健。石獅形體一般都較麒麟略大,如蕭績墓石獅身長至3.85米,高3.4米,長鬣,有翼,翼上或作浪花紋,或作鱗羽紋,後為長翎,長尾及地,胸突腰聳,體態特別厚重雄健。蕭憺墓石獅腹下橫向佇立一小獅,構思巧妙。丹陽縣建山公社爛石壠南朝佚名墓前石獅作蹲坐像,為南朝陵墓石刻中所僅見。樑朝石獸以其矯健雄渾而獨具特色。神道石柱今尚存10多件,多有殘損斷裂風化。蕭景墓前石柱儲存最完好。柱礎為銜珠雙螭環伏座,柱身飾24道瓦楞紋,柱連線矩形石額,上鐫“樑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楷字,反書,額下浮雕一組三力士,手承石額。其下有繩索紋及交龍紋飾,柱頭置一覆蓮圓蓋,蓋頂佇立一小石獅,石柱整體秀美異常。石碑形制仍沿用漢代造型,圭形圓首。頂飾盤狀雙龍紋,額穿一圓孔,下為龜趺座。蕭巨集墓前西側石碑北側有浮雕神怪、羽人、朱雀、青龍等8幅,為極不多見的裝飾手法。
陳代以陳蒨陵前石麒麟最突出,姿態與周身雕飾大致如其他各陵,唯四爪用力翹起,顯得更加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