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部 雅部

[拼音]:Sui-Tang Yangzhou Cheng yizhi

唐代南方的重要城址。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原名吳州,隋開皇九年(590)改為揚州。7世紀時,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建成,揚州居水陸要衝,成為當時物資轉運的中心之一。唐代安史之亂後,全國經濟中心南移,揚州的地位日趨重要,曾為大都督府和淮南節度使、淮南道採訪使、鹽鐵轉運使治所,並是當時中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抗日戰爭前,劉師培、羅振玉等人,曾收集和考證揚州出土的唐人墓誌,見於《廣陵冢墓遺文》和《國粹學報》中。抗日戰爭中,日本人安藤更生在揚州採集到古代的瓦和陶瓷標本,繪製了“揚州城附近要圖”,並寫有《唐宋揚州城的研究》一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揚州唐城作了全面調查,並對“子城”、五臺山唐墓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等進行了試掘和發掘。

唐揚州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部分,總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

子城

亦稱衙城,即官府衙門集中之地。建築在蜀崗之上,可以控制羅城。子城是在吳邗城、楚廣陵城、漢吳王濞城和東晉、劉宋的廣陵城基礎上興修的。迄今尚有土垣城牆可尋,北到江家山坎,轉向尹家橋頭,再向南接北城垣而向西伸延,其南界為鐵佛寺到觀音山一線。據測城周約7000餘米,從殘垣可知城高約10米,四周環以深壕。城牆為夯土版築,門闕及其附近為磚砌。已發掘的城北中段,出土有隸書陰文“北門壁”、“北門”和“城門壁”字磚,字型同南京附近出土的東晉時代王氏、謝氏墓誌上的字型較接近。磚長39釐米,寬19釐米,厚7.5釐米。這一城垣很可能是東晉時所築的廣陵城遺蹟,至唐時仍延續使用。

羅城

建築在蜀崗之下的平原上,大部分埋在現代揚州城之下。城垣範圍大致北起蜀崗以下,東近高橋、五臺山,西在觀音山、雙橋向南,南抵渡江橋或通揚橋尚難確定。近年來配合工程建設,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蹟、遺物,其中包括金屬熔鑄、制骨、骨雕、貝雕和蚌雕等手工業作坊的遺蹟和遺物,為研究唐代手工業的生產和分工,提供了實物材料。發現了唐代木船、古河道和橋樑,以及大量的各種釉色瓷器和生活用具,反映出揚州唐代的交通運輸和商業的興盛。 還發現開成元年(836)大唐揚州惠照寺新修佛殿志、鹹通十四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和各種石雕佛像、菩薩像、動物像等,對研究唐代佛教在揚州的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有重要意義。

羅城東郊的禪智寺遺址和五臺山一帶是唐人墓葬區,在林莊的唐墓中出土精美的彩繪陶俑,以及很多墓誌,可能是唐代揚州一些達官貴人叢葬之地。

參考書目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三集(揚州考古專輯),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