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脈
[拼音]:taidong bu'an
[英文]:fetal upset
懷孕後陰道不時有少量出血並伴有腰痠腹痛,小腹下墜為主要臨床症狀的婦科病證。若僅有陰道出血而腹不痛者則稱為胎漏,又稱胞漏,是婦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主要由氣血虛弱,脾胃虧損;血熱或外傷,不能攝血養胎所致。治療以安胎為主。及時治療,適當休息,多數可獲治癒;如大量出血可導致流產,甚者危及生命。
有關胎動不安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金匱要略》。隋代《諸病源候論》提出胎動不安的病名。宋代《婦人良方大全》詳盡地闡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機、治療及預後。清代《傅青主女科》提出以大補氣血為主的治療方法,沿用至今。
胎動不安多因先天腎氣不足或孕期房事不節而腎氣虧虛,或氣血素虧,衝任失養;或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不暢,鬱而化火,或跌僕閃挫而致。此外,也有因子宮畸形,子宮病變而致本病者。
胎動不安的常見證型有:
(1)腎虛。懷孕期間陰道出血,出血量少,色淡紅或暗褐色,下腹隱痛並有下墜感,頭暈耳鳴,腰膝痠痛,倦怠乏力,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尺弱。治宜補腎固胎、固衝止血,方用壽胎丸加味。
(2)氣血虛弱。陰道出血、色淡,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氣短,神疲乏力,下腹墜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治宜益氣補血、止血安胎,方用安胎飲加減。
(3)血熱。陰道出血量較多、色鮮紅或深紅,小腹疼痛,心煩不安,口乾咽燥,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養陰、止血安胎,方用清熱安胎飲加減。
(4)外傷。懷孕後,因跌僕損傷而見陰道出血、色鮮紅,小腹疼痛,腰部痠痛,舌質黯,脈滑數。治宜調氣養血、止血安胎,方用阿膠散加減。
其他治法:
(1)按摩。取上脘、中脘、下脘及氣海、關元、中極、脾俞、腎俞等穴。
(2)民間方。南瓜蒂、蓮蒂、苧麻根等份煎湯內服;或菟絲子與糯米煮粥,作食療方。
孕期應適當休息,不可過勞,嚴禁孕後房事,飲食宜清淡且富有營養,保持大便通暢,注意不要跌僕閃挫。對於有流產史的患者,一旦懷孕便須保胎,以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