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虛筆記》讀後感

《務虛筆記》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務虛筆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務虛筆記》讀後感1

  我喜歡史鐵生先生的小說、散文,他的小說與散文總帶給人一些思考。“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我與地壇》,這樣的哲語常常在文中出現。史鐵生先生年輕時和一般的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那個時代上山下鄉,年輕人都懷揣著夢想,廣大天地,大有可為。於是知青從城市奔赴農村,奔赴山林,草原。天南海北,一群群知識分子就像蒲公英的種子,灑向全國各地。

  史鐵生先生後來病了,只能坐在輪椅上。自此天南海北,廣闊的祖國大地,壯麗山河都離他很遠,很遠……史鐵生先生一度以為這個世界遺棄了他,但是他想不通為什麼。在生活中,在生死抉擇中他開始思考想不通的問題。後來他從絕望中清醒,在母愛中新生。開始創作散文與小說,在文中寫母愛,寫自我的轉變。

  這本小說寫了幾個人,每個人的出生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在成長過程中因某些抉擇相同時而相似,又因抉擇不同而導致最終的命運不一樣,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

  這些人的人生脈絡因為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選擇而交叉在一起,不同的選擇預示著不同的追求,進而指引著不同的人生。鮮明的人物形象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他們人生中最不可磨滅的印象。故事有時候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有時候只是某個人人生的某一部分。文中寫男性與女性的情感萌芽,對男女之情的看法與執著造就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好似是從書外芸芸眾生中選取的部分角色。作者以上帝視角推動著每個角色去尋找、演繹愛情,希望每個人物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宿。詩人L捧著地圖四處行遊,只為尋找心中的愛人。導演N希望以拍電影的方式解構愛情。醫生L一夜白髮,此後一直研究人的大腦,希望能找到靈魂的存在。畫家Z希冀畫出夢中的那潔白的羽毛……所有這些行為都預示著各自的追求,以及最終的歸宿。

  跳出小說,看芸芸眾生之所求。人從混沌中來,漸漸開啟靈智擺脫本能的控制。見世間萬物而生分別心,此後因萬物有別而有所追求,就此造就形形色色的人。就像作者在行文最初遇到的兩個小孩,與之問答,看古柏生與死。隨後作者筆下各類人物形象,有各種追求。這些追求似乎遠在天邊,偏偏腳下的路好像能通向彼岸。人生就像迷宮,入口在此處,出口則掩蓋在複雜的路線之中,時而走到窮途末路,須得原路返回。時而左轉右轉,最後發現仍在原地。這個迷宮就在每個人的內心中,渾噩之時,迷宮就變得複雜。稍顯清醒,才能清晰的看到來路與去路,尋到最終的歸宿。

  當下的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當下我所意識到的所有過往的我才是我全部的印象。每個活在今天的人只能意識到今天,那許多的昨天都在記憶中模糊。活在當下不知來路,不知去路,每個今天都似乎是隨波逐流。我如何證明我的存在,需要藉助我所接觸的人和物,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和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相關。乃至某些時刻發呆,都能找到發呆的原因。要明瞭清晰的我,就要藉助我全部的印象,接著才能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麼,為何要追求這些。人生才能因為這些追求變得有意義。

《務虛筆記》讀後感2

  獨特的命運成就了史鐵生獨特的命運之思。《務虛筆記》是他的心血之作,更是他真誠地用生命來觀照生命,緊緊地抓住存在的思索歷程。

  小說的人物只是用字母來代替,並沒有具體的名字。在史鐵生看來:名字,只不過是命運的代號;不同的名字,其實都是由“我”演變的不同命運的象徵。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在經歷不同的“生日”後,“我”可以是c,可以是z,也可以是wr或l。所以,在“寫作之夜”,作者並不關心“誰一定是誰”,人物被以字母來指代,沒有真切的形象,沒有明確的記述,c與x、z與o、f與n……他們僅僅是表示一種關係,一種腦海中抽象的記憶與模糊的印象。

  作者正是在這種自己構建的虛無縹緲中,悲傷而冷靜地思考愛情,思考生命、思考歷史與現實,更追索人的慾望與差別。小說裡提出的種種詰問,最終並不都是可以回答的,當然,也許在詰問的提出和思討中已經作出回答。“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小說在第一章的結尾就提出了這樣的悖論,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不斷髮掘現實中的悖論,以人物的對話表現思想的探索。

  殘疾人c知道,外界的眼光在勸說:“你愛誰你最好遠遠地離開誰,放了她吧,那樣你就像是一個好人了。”醫生f緊閉嘴巴不發一言,因為他明白:“世間的話並不都是能夠說的,或者並不都是為了說的。”叛徒女人只能是叛徒,那是因為“你被殺死了,你就是一個應該活著的人;你活下來了,你就是一個應該被殺死的壞蛋。”詩人l在愛情裡一直迷惘,飽經痛苦始終不明白:為什麼真誠地說了真話反而就不再是真誠的愛。命運給了史鐵生特別的角度、敏感的.目光,同時也給了他思考的機會,讓他能夠這樣單純而深入地發掘生命與存在中的種種。他試圖瞭解人,瞭解人性,也努力去發現道德、傳統是如何將人性置於進退兩難的境遇。

  作者從自我的命運出發,卻普及到了每個人的命運。《務虛筆記》寫的是c與x、z與o、f與n、l與戀人等人的故事,也是作者本人故事的影子。在作者的故事裡,肯定也有白色的鳥、美麗的房子、孤傲的羽毛、黃色的葵林……它們都是曾經偶然闖進作者視野的事物,卻成了作者心中不滅的存在。也許,它們中的每一個便是作者故事裡每個“生日”的標誌。在作者心中,“南方”,“北方”,似乎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相反的空間維度裡,“南方”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去處,總是透露著美滿與幸福,卻又隱含著往日的悲傷。

  面對命運,在作者的故事裡,對它的殘酷肯定有過不少的痛咒與憤訴,也肯定因它而感到過徹底的絕望,甚至產生死亡的念頭。然而,作者最後還是走過了自己,在“寫作之夜”用筆冷靜地敘述了“歷史”編織的網,而他就“被編織在一個既定的網結上”,“看不出條條脈絡的由來和去處”。我不知道要做到這種坦然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生活的經驗還不能讓我真正地體會那極端的絕望痛苦。

  不錯,獨特的命運成就了史鐵生,然而史鐵生卻成就了獨特的自己。獨特的命運處處可尋,卻只有他,能夠只用一半的身體思考每一個人,受盡命運的折難還能以人道主義之心關懷每一個人的命運。

《務虛筆記》讀後感3

  從我出生到現在的16年間,我所非常慶幸的是家裡沒有一個人離開過,現在的一切和十六年前的一切,至少從角色數量方面,是隻增不減的。我惟一接觸過的死亡來自電視裡各種各樣的新聞報道。能出現在的電視裡的大抵都是或有才或有權的人,而這些人中,只有兩個人讓我流下過眼淚。

  一個是唱歌的阿桑,她有很好聽的喉嚨,她的歌曾在無數個夜裡給予我感動。即使她的《葉子》被名聲遠遠大過她的庾澄慶翻唱,那種溫宛滄桑的力量依然只有阿桑能夠給我。

  而另一個,就是剛剛離開不久的史鐵生老先生。我很少喜歡一個作家,可能因為應試教育的原因,對這些老一輩的作家通常不抱什麼好感,因為他們的文章總能變著法兒的讓我的考卷上多扣一點分。可是史鐵生不同,第一次讀到他的文章就有一種再去看看他別的作品的衝動。老師在上《我與地壇》的時候曾說,地壇與史鐵生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地壇讓他真正地活下來,是地壇給了他創作的靈感與動力。而我現在覺得,《務虛筆記》裡藏著真正的史鐵生。

  這是一本對於我來說很複雜很難懂的書,史鐵生的語言文字固然優美,但不明白卻又另當別論。我把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如此幾次後,我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看完它。

  《務虛筆記》是一個人的生命筆記,那些關於生死,關於愛情,關於苦難的拷問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書中的人物沒有具體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現在字裡行間與人物對話,我更願意相信,它展示的不僅僅是幾個人的悲劇,而是幾代社會的悲劇。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實是被藝術加工過的真實人物。一開始我以為只有C是史鐵生自己的寫照,很簡單的理由,因為他們都是坐在輪椅上的人。但越是深入故事越是覺得,其實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史鐵生的影子,不止是身體上的,更是與心靈相契合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以我現在的水平我似乎還不太能夠完全理解這本書的內涵,我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比如O對絕對純淨絕對平等的愛情的追求,W對O與N的選擇,詩人L對愛情的探尋與流浪……我沒有辦法很好地理清楚這些事件之間的關聯與它所要表達的主題,但我分明地從這本書裡看到了這些詞語:愛情,平等,生死,孤獨,家……

  更加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史鐵生的文字總是充滿哲理的,是即使什麼都不懂的人也能一眼看出它是回事兒的哲理。這在《務虛筆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開篇中那段有一大堆年份的議論。那些看似跟你繞迷宮的文字裡其實蘊涵著深刻的哲理,過去與現在的時候彷彿在我面著交雜起來,本來應該平行的空間似乎受到了某塊磁石的吸引開始錯亂,認知前與認知後的時空穿插在一起。的確,我們目前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傳說”,在我們懂得運用腦子去記憶以前的那些故事,都是透過別人的嘴巴說出來的。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或段落在書裡很常見。

  《務虛筆記》不是幾個下午就能消化的地攤書,在這本書的面前,不能浮躁,不能急於求成,而要用一顆安靜的靈魂去好好品味。這樣一本書,讀一遍遠遠不夠,在我以後的人生裡,我必將一次又一次地重溫這本書,它也必將帶給我更加深刻的認識。

  最後,向史鐵生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