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組胺藥

[拼音]:jingzhuibing

[英文]:cervical spondylosis

頸椎椎間盤變性引起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人,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但60歲以後卻降低。多因脊神經根受壓,表現向下放射到臂部的感覺異常。

椎骨之間的解剖和生理

脊柱由24塊椎骨及骶骨、尾骨組成。兩個椎骨之間有兩種不同型別的連結:椎體間關節(椎間盤)是微動關節,椎間關節(關節突關節)是動關節。椎間盤是胎兒期脊索的殘留,由外部的纖維環和內部的髓核構成。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組成椎間關節,頸部者關節囊鬆弛,胸部者緊張,腰部者增厚。

青年期的椎間盤,髓核與纖維環分界清楚;成年期早期的椎間盤,其基質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粘多糖減少,髓核的纖維成分增多,與水的結合效能減退;老年期的椎間盤,其髓核幾乎變為膠原樣結構,椎間盤的彈性消退,不能吸收震盪,而且椎間隙變狹窄。這種隨著年齡增長髮生的退行變化屬於生理性改變,但如果超越範圍就成為病理性改變。

病理變化

椎間盤變性多先出現在脊柱前凸和活動範圍較大的部位,如下部頸椎、下部胸椎、下部腰椎和腰骶部,發生於頸椎者稱頸椎病。

在早期,椎間盤變性的程度因部位不同而異,受應力較大的部位變性嚴重。纖維環變性後可出現裂隙,髓核受壓可穿過裂隙向外突出,並引起症狀,稱為椎間盤突出症。此症的發病年齡較輕,多在30~45歲之間。容易發生於脊柱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腰椎和頸椎,而頸椎椎間盤突出症較腰椎者少見。頸椎椎間盤突出多與外傷有關,急性發病。髓核突向後外方時,若壓迫神經根,則出現神經根受累症狀,若向後方呈中心性突出,則壓迫頸段脊髓而引起後果嚴重的四肢癱瘓。

椎間盤變性後,抗張力和抗壓力的效能減退,兩椎骨間出現不穩(不穩期)現象,容易因受外力而損傷。椎間盤受到壓力時,往往向四周膨出。纖維環附著於椎體的部位出現牽拉性骨質增生。椎間關節由於椎骨間的不穩而活動度增大,其關節囊鬆弛,直立位時其上一椎體的下關節面向下滑移呈過伸現象(過伸期),出現半脫位,椎骨間的不穩程度更加嚴重。椎間關節半脫位,使椎間孔間隙狹窄,其中的神經根受擠壓而出現症狀。隨著變性程度的加重,椎間盤向四周膨出更加明顯,椎體間隙狹窄(狹窄期),骨質增生明顯;椎間關節變性亦加重而有明顯骨質增生。此時,椎骨間的穩定性反而增強,不易出現急性症狀,但由於骨質增生而椎管狹窄(包括椎間孔狹窄),脊髓或神經根受擠壓而出現症狀。骨刺突向側方時,可壓迫椎動脈。若骨質增生髮展緩慢,增大程度不大,未壓擠脊髓或神經根時,並不出現症狀,但此時可因其他因素,如椎間盤膨出突然增大或受到輕微外傷,而出現症狀。

臨床型別

頸椎間盤變性後,出現椎骨間不穩,容易發生頸部勞損症狀,稱為勞損性頸椎病。鄰近神經根受累時,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受累時,稱為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受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症狀時,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症狀者,稱為交感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

因椎間盤變性突出或骨刺形成,頸神經根受壓出現頸肩臂痛的綜合徵,發病率最高,佔全部頸椎病的60%以上。以頸5~6及頸6~7間最多見。

發病人年齡多在40歲以上。逐漸頸痛,早起時較嚴重,疼痛部位在頸後,疼痛可放射至枕部、前額部、肩胛部和一側上肢。有時上肢有感覺異常、無力感以及動作笨拙。頸部活動受限,頸活動時或咳嗽、打噴嚏時症狀加重。急性發病時疼痛較劇烈,沿受累神經根走行,呈燒灼樣、刀刺樣、觸電樣或針刺樣疼痛。頸部呈不同程度的僵硬,有肌緊張,甚至呈痛性斜頸畸形。重壓頭頂部或牽拉患側上肢時,症狀加重。下部頸椎棘突和棘突旁以及頸部側方椎間孔部有壓痛,並有放射痛。因受累神經不同,臨床症狀和體症各異。

(1)頸4~5椎間盤病變,頸5神經根受累。疼痛經肩部向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到腕,有麻木感,手部感覺無異常。肩關節外展力量減弱,肩部外側可有感覺減退區。

(2)頸6椎間盤病變,頸6脊神經根受累。疼痛經肩部向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到拇指和食指,並有麻木感。前臂橈側和拇指感覺異常,痛覺過敏或痛覺減退。屈肘力量減弱,肱二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患側肩胛骨內緣上部常有疼痛和壓痛。

(3)頸6~7椎間盤病變,頸7神經根受累。疼痛經肩部向上臂外側和前臂放射到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有麻木感。伸肘力量減弱,肱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伸腕及伸指肌力可減弱,患側肩胛骨內緣中部可有疼痛及壓痛。

(4)頸7胸1椎間盤病變,頸8神經根受累。麻痛沿上臂內側、前臂尺側放射到無名指和小指。上肢腱反射正常,手的內在肌肌力減弱,患側肩胛骨內緣下部疼痛、壓痛。前胸部亦可疼痛,胸大肌有壓痛。頸椎X射線照片可見頸椎生理前凸變小,甚至反張,椎間盤邊緣部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項韌帶鈣化,椎間孔縮窄;伸屈位可見椎骨間不穩,前後移動程度增大。

脊髓型頸椎病

突出物(如骨刺和膨出的椎間盤或肥厚的黃韌帶)壓迫脊髓所引起的以四肢不同程度的癱瘓為特徵的綜合徵,約佔全部頸椎病的10~15%。症狀繁多,既有脊髓受累症狀,也可有神經根受累症狀。急性發病多因輕微外傷而發生四肢癱瘓或一側上下肢偏癱。一般發病緩慢。最初,一側或雙側下肢無力感、麻木、發僵、行路困難;繼之,一側或兩側手麻木、無力、不靈活、持物易脫落。有時先出現上肢症狀。而後出現下肢症狀。軀幹部常有緊束感。嚴重者上下肢痙攣,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困難。頸部活動多無明顯限制。病損節段神經根支配的上肢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病損水平以下的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髕陣攣和踝陣攣陰性,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如手的霍夫曼氏徵(檢查者托住患者的手,使其腕關節稍背屈,以自己的中指、食指夾住其中指,以拇指急速彈刮患者中指指甲,則其拇指及中指出現屈曲動作)和足的羅索利莫氏徵(輕叩趾基底部或將趾推向足背,則足趾跖曲),巴賓斯基氏徵(輕劃足底外緣則拇趾背屈,其餘四趾扇形分開)和查多克氏徵(刺激外踝下部則拇趾伸直)等陰性。可有感覺減退區,但分佈各異,對估計病損節段水平並無重要意義。奎肯斯泰特氏試驗可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腦脊液蛋白質較正常值增高,但不超過100mg%。CT檢查能觀察骨質增生和椎管狹窄的程度,脊髓造影能確定脊髓受壓梗阻部位,磁共振檢查能顯示脊髓受壓的影像。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症狀為特徵。頸椎間盤變性時,不但能影響軀體神經,亦能直接或反射性地影響交感神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與神經症很難鑑別。此症多表現為主觀症狀,體症很少。常見的症狀和體徵有:偏頭痛、後頭痛;視力模糊、畏光、流淚、眼球脹感、眼球后疼痛、視力減退甚至喪失;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說話無力,聲音嘶啞甚至失音;流涕或鼻幹,咽部異物感;面部麻木,易出汗或乾燥;兩腿發軟,行路遲緩,肢體腫脹麻木;心律失常,胸前疼痛,血壓增高;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霍納氏徵陽性),或瞳孔擴大並眼裂變寬,重壓頭頂時,症狀加重,牽拉頭時症狀減輕。頸交感神經封閉或頸硬膜外封閉能使症狀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

椎動脈型頸椎病

因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所引起。椎間盤變性後,椎動脈可受到骨刺的擠壓,椎動脈又可因椎骨間不穩而扭曲或痙攣,從而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常見的症狀有:發作性眩暈、複視、眼球震顫;有時噁心、嘔吐、耳鳴甚至耳聾;下肢突然無力而猝倒;意識往往清楚。症狀多在頭頸活動到某一位置時發生。有時出現肢體麻木、一過性癱瘓和發作性昏迷。椎動脈造影對診斷有幫助。

治療

適當限制頸部活動,使頸部休息,多能使症狀減退。疼痛輕者可用軟圍領,疼痛劇烈者往往需用頸支架保護。頜枕帶間斷頸牽引,能消除肌緊張,解除神經受壓,緩解疼痛(見牽引)。但有時牽引卻使症狀加重。物理治療能使症狀減輕、消退,配合主動肌肉鍛鍊效果更好,肌肉鍛鍊不但可防止肌萎縮,而且可增強肌力,增強頸椎的穩定性並防止症狀再出現。推拿按摩治療有時能得到奇特的效果,但對脊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無益宜慎重。鍼灸、藥物和封閉療法對解除症狀都有良好的作用。上述綜合性治療,對約90%以上的頸椎病病人都有效。

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病變在不穩期和過伸期的病例,採用前路手術,切除椎間盤並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良好。脊髓型頸椎病病例,椎管十分狹窄,適於後路手術,先行廣泛椎板切除術以解除脊髓受壓,再行不穩節段椎體間融合術。有人主張從後路行頸椎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而不再行前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良好。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例,鉤突部骨刺較大者,可採用側前路手術,切除鉤突骨刺。

參考文章

什麼是頸椎病,如何進行防治中老年頸椎病臨床分哪幾種類型?各有何表現?神經與精神科頸椎病有什麼症狀,怎樣治療?保健養生頸椎病怎樣預防?保健養生我治好了頸椎病保健養生靜坐自療頸椎病保健養生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保健養生按摩手足能防治頸椎病保健養生手指發麻警惕頸椎病保健養生頸椎病的手術指徵與禁忌證各有哪些?神經與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