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抗組織損傷與白細胞黏附醫學論文

中藥抗組織損傷與白細胞黏附醫學論文

  1 、降低可溶性ICAM1表達,改善白細胞黏附功能

  細胞黏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 CAM)是位於多種細胞表面的一類大分子糖蛋白,它透過介導細胞與細胞間、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的黏附作用參與一系列生理、病理過程,發揮重要作用。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細胞黏附分子可以從細胞表面脫落進入血液迴圈,形成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so1uble 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 sCAM)。Kishimoto等[14]在研究中發現,中性粒細胞培養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so1uble ICAM, sICAM)的出現伴隨著細胞表面膜型細胞黏附分子的喪失,故推測sICAM是由細胞表面膜型細胞黏附分子脫落而形成的。正常人血清中有低水平的可溶性ICAM1(so1uble ICAM1, sICAM1),它與位於細胞表面的配體結合後,可抑制細胞過度黏附,從而參與細胞黏附功能的調節。但生理情況下,sICAM1抗黏附作用很弱,僅有細微調節作用;而病理狀態下,sICAM1水平升高,抗黏附作用顯著增強,使白細胞黏附功能明顯降低,從而導致免疫功能的下降。Komatsu等[15]觀察到心肌細胞在正常情況下亦表達極少量sICAM1,普通免疫學方法無法檢測到其存在。

  某些中藥複方對sICAM1的表達有調節作用。彭漢光等[18]應用加味四逆散(柴胡、枳殼、白芍、甘草、白朮、太子參、白花蛇舌草等)治療肝鬱脾虛患者時發現血清sICAM1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升高,表現為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低下,治療後恢復到低水平狀態,發揮它僅有的細微調節作用,維持免疫功能的正常。楊丁友等[19]也發現慢衰靈口服液(生黃芪、太子參、炮附子、川芎、黃精、葶藶子等)具有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sICAM1水平的作用。以上作者的研究都證實sICAM1低水平狀態是維持細胞間穩態的必要條件,能抑制細胞過度黏附,尤其是白細胞黏附,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

  2 、調節淋巴細胞黏附功能,改善免疫功能

  現已證明細胞間黏附的分子基礎是細胞表面眾多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反應發生時,體內產生大量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TNF等細胞因子,上調細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達[25],促進淋巴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從而進一步促進免疫反應。

  調整淋巴細胞黏附功能是近年的研究熱點之一。中藥黃連、黃柏的活性成分小檗鹼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如抗菌、抗炎、抗癌等。研究結果顯示[26],小檗鹼不僅能抑制靜止的及IL1、TNF啟用的內皮細胞與淋巴細胞的黏附,而且可抑制IL1啟用的淋巴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此作用主要透過抑制內皮細胞ICAM1的表達來完成,提示抑制內皮細胞ICAM1的表達是小檗鹼抑制淋巴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的分子機制之一。

  淋巴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有除CD18ICAM1以外的黏附分子介導,如極晚抗原4(very late antigen4, VLA4)與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等[27],所以小檗鹼還可能透過抑制其他黏附分子的表達而抑制細胞黏附,也可能透過使淋巴細胞CD11/CDl8的構型改變而減弱與內皮細胞的親和力[28]。黃芪是研究較多的另一味中藥,其活性成分黃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n, APS)具有抗感染、抗腫瘤、抗輻射、抗衰老等多種藥理作用。

  晚近的研究表明黃芪多糖是透過其免疫增強作用而發揮功效的。黃芪多糖作用於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endothelial vein cell, HUEVC)而不作用於淋巴細胞,透過促進HUEVC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達而增強HUEVC與淋巴細胞黏附,促進淋巴細胞再迴圈,增強淋巴細胞與抗原的接觸機會,從而擴大免疫反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29]。

  3 調節CD11b/CD18表達,抑制白細胞內皮細胞黏附

  炎症反應中黏附分子表達上調及內皮細胞白細胞黏附增加是炎症反應發展的重要步驟,而多形核白細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的'黏附分子CD11b/CD18介導此全過程[20]。正常情況下,CD11b/CD18僅在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膜上呈低水平表達。當病理情況下,其表達增加,透過與其配體――內皮細胞表達的ICAM1相互作用而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黏附,此為炎症的早期反應,是組織損傷的關鍵步驟。

  近年來,眾多的研究證實,動脈硬化過程是炎症反應參與的結果,抑制慢性炎症,可以預防血管病變[21]。2型糖尿病患者運用中藥複方(生地黃、赤芍、川芎、當歸、丹參、紅花、山萸肉、山藥、山楂、桑椹子、黃芪、太子參、葛根等)治療後,不僅降低了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TNFα,抑制了多形核白細胞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達,而且尿白蛋白排洩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的減少與TNFα降低及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達下降呈正相關。

  因而認為,該中藥複方可能是透過抑制白細胞的黏附、減少患者的炎症反應而發揮預防血管病變作用[22]。劉軍等[23,24]觀察了糖尿病大鼠大腦缺血再灌注後CD54和外周血中白細胞CD8及CD11b免疫陽性細胞數的變化,發現隨著CD54、CD8及CD11b陽性細胞數的增加,中性白細胞的浸潤也隨之增加,在時程上與CD54的增加同步,用丹參治療後CD54的表達水平和外周血中白細胞CD8及CD11b免疫陽性細胞數及白細胞的浸潤明顯降低。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調節CD11b/CDl8的表達可抑制白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黏附,進而減輕組織損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