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

[拼音]:weixiachui

[英文]:gastroptosis

站立時胃下緣達於盆腔,或見脘腹部脹滿、隱痛、有下墜感,噯氣、厭食、消化不良及腹部振水聲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即胃腸下垂。多見於瘦長體型的人。由於勞倦、鬱怒、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氣虛下陷而致。中醫學稱胃緩。如《靈樞·本髒》曰:“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

病因病機

胃下垂的病位在脾胃。正常情況下,脾胃協調運作,胃主受納,脾司運化;胃喜潤,脾喜燥;胃主降,脾主升。如因勞倦氣虛,則脾不升清而下陷;飲食不節,則胃失和降而上逆;情志失調,肝鬱氣滯,則木不疏土,肝胃、肝脾失和。或因治療失當,攻伐過度,以至胃納減少,脾運不健,形體瘦削,肌肉不堅,而為胃下垂之症。

辨治

胃下垂之本是脾虛氣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且因虛久不復,易於變生滯氣、痰濁、瘀血。故其治雖以“陷者升之”為大法,但又須注意兼挾之邪,或治本為主而兼顧之,或標本同治,方可收到滿意的療效。常見證型有:

(1)脾虛氣陷。證見面色萎黃,精神倦怠,乏力,不思飲食,食後則脘腹脹滿,重墜,噯氣不舒,或嘔吐清水痰涎,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膩,脈弱。治宜益氣昇陽,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枳術丸加減。腹部振水聲加小半夏湯。

(2)肝鬱脾虛。證見多鬱多怒,脅痛腹脹,食少,噯氣頻頻,或泛吐酸水,大便不爽,幹溏不定,脈弦細。治宜疏肝健脾,常用四逆散加黃芪、白朮、砂仁、雞內金。吐酸加左金丸。

(3)脾胃陰虛。病久不愈而致納呆消瘦,或知飢不食,或腹脹口乾,或口渴喜飲,胃中燒灼感,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為主,常用沙蔘麥冬湯合一貫煎,內熱盛者加蒲公英、丹皮、花粉;大便乾結加火麻仁。

(4)脾胃陽虛。病久不愈,胃腹脹痛下墜,喜進熱食、熱飲,嘔吐清水,食少,腹瀉,短氣,乏力,舌苔白滑,脈沉弱。治宜益氣溫中為主,常用附子理中湯加枳殼、升麻、黃芪、砂仁。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使用外治法治療此病的報道較多,療效較好,療程也較短,主要有以下幾種。

(1)貼藥。取蓖麻籽(去殼)、升麻,搗如泥狀,外敷百會穴,固定後熱熨。但合併胃出血者禁用。

(2)鍼灸。以開胃穴(中脘旁開4寸)為主穴,配足三裡、中脘、氣海。或艾灸百會、足三裡。

(3)其他。外治方法還有穴位注射、埋線、長粗針透刺、芒刺,以及推拿、氣功療法等等。老年人及體弱者也可安放胃託以輔助治療。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腹肌張力,對胃下垂的預防與治療均有重要意義。患者應注意節制飲食,切忌暴飲暴食。食物以富於營養,易消化,體積小者為宜,含糖、澱粉及纖維素多的食物宜少,動物蛋白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適當增加。有飲酒嗜好的患者宜戒酒。每日進餐後,最好平臥半小時至一小時。

參考文章

怎樣對待胃下垂中老年胃下垂的康復保健養生“吸吸呼”愈我胃下垂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