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皁樹

藥材名稱:楸木皮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楸白皮(《千金方》)。

基源:為紫葳科梓屬植物楸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原植物:楸Catalpa bungei C.A.Mey.,又名楸樹(《中國樹木分類學》),木王(《埤雅》),金絲楸(河南),旱楸蒜臺(陝西)。

歷史:《本草拾遺》始載之。《綱目》雲:“楸,有行列,莖幹直聳可愛,至上垂條如線,謂之楸線。”又謂:“其木溼時脆,燥則堅,故謂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所述即本種。

形態:小喬木,高8~12m。葉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5cm,寬達8cm,頂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闊楔形或心形,有時莖部具1~2牙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無毛,葉柄長2~8cm。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時圓球形,2脣開裂,頂端有2尖齒。花冠淡紅色,內面具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長3~3.5cm。蒴果線形,長25~45cm,寬約6mm。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cm,寬約2cm,兩端生長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102頁.圖5618)

生境與分佈:本種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壤上。分佈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湖南;廣西、貴州、雲南有栽培。

藥性

性味:①《本草拾遺》:“苦,小寒。”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癰腫瘡瘍,痔瘻,吐逆,咳嗽。 ①《本草拾遺》:“主吐逆,殺三蟲及面板蟲;煎膏粘敷惡瘡疽瘻、癰腫、疳、野雞病;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 ②《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跌打損傷,骨折,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6~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千金方》:“治口吻瘡:楸白皮及溼貼之三、四度。” ②《聖惠方》:“治白癜風:楸木白皮2500g。細銼,以6000ml,煎取1000ml,濾去滓,卻於慢火上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於所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