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五加

藥材名稱:玳瑁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瑇瑁(《開寶本草》),十三鯪龜、文甲、明玳瑁(《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海龜科玳瑁屬動物玳瑁的甲片。玳瑁屬僅1種,中國沿海產1種。

原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

形態:頭部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為2對。鼻孔近於吻端。上頜鉤曲,吻部側扁,嘴似鸚鵡,頜緣鋸齒狀。幼時背面的角板呈覆瓦狀排列,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趨於平鋪狀。頸角板短寬;椎角板為5塊。助角板每側為4塊,第二塊最大;緣角板每側為11塊,體後段呈鋸齒狀;兩塊臀角板之間有一縫隙。有一塊小的間頤角板;有下緣角板。吻部側扁,頜鉤曲。四肢呈槳狀,前肢較大,具有2爪;後肢較小,具有1爪。尾短小,體長60~170cm。背面角板呈褐色,有淺黃色的小花紋;腹面黃色,具有光澤。

生境與分佈: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性凶猛,以魚類、軟體動物、蝦蟹和海藻等為食。分佈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海南等地海域。

生藥

採集:多於春末夏初捕捉,用沸水湯後,剝下甲片;或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澆潑,使甲片脫落,洗淨,乾燥。藥材主產於中國臺灣、福建、廣東、海南。

鑑別: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cm,厚1.5~3mm,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佈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大而厚、半透明、斑紋顯著者為佳。

加工炮製:①玳瑁 取原藥材,刷淨,用溫水浸軟,切成細絲,乾燥或研成細粉。 ②制玳瑁 取滑石粉置鍋內,用文火炒熱,加入淨玳瑁絲,拌炒至表面微黃色,鼓起,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甲的角朊中含有賴氨酸、組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體脂含有月桂酸0.09%,肉豆蔻酸10.17%,棕櫚酸15.02%,硬脂酸7.22%,花生酸1.09%,山

酸0.05%,C14不飽和酸1.34%,C16不飽和酸12.83%,C18不飽和酸23.83%,C20不飽和酸20.64%,C22不飽和酸4.60%,C24不飽和酸2.85%,非皂化部分0.27%[1]。角蛋白及膠質等[2]。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99。


[2]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