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蛇龜肉

藥材名稱:草果

名稱出處:《本草品彙精要》

概況

異名:草果仁(《傳信適用方》),草果子(《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基源:為姜科豆蔻屬植物草果的果實。

原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

歷史:《別錄》載有豆蔻。《開寶本草》別稱草豆蔻。《鄭樵通志》稱草果。李時珍謂:“草豆蔻、草果雖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寧所產豆蔻,大如龍眼而形微長,其皮黃白薄而稜峭,其仁大如縮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產草果,長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稜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氣。”草果始載於《本草品彙精要》:“草果形似橄欖,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縮砂仁而大。”故該書所載之藥材形態與今紅草果相同。該書又載:“雲南出者名雲南草果,其形小差耳。”則系本種。又《植物名實圖考》有白草果一項,認為白草果即草果,土醫以為真草果。原植物據其附圖似姜花。

形態:莖叢生,高達3m,全株有辛香氣,地下部分略似生薑。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頂端漸尖,邊緣幹膜質,兩面光滑無毛,無柄或具短柄;葉舌全緣,頂端鈍圓。穗狀花序不分枝,每花序約有花5~30朵,總花梗被密集的鱗片,革質,幹後褐色;苞片披針形,長約4cm;小苞片管狀;花冠紅色,裂片長圓形;脣瓣橢圓形,頂端微齒裂。蒴果密生,熟時紅色,幹後褐色,不開裂,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無毛,頂端具宿存花柱殘跡,幹後具皺縮的縱線條。種子多角形,直徑4~6mm,有濃郁香味。花期4~6月,果期9~12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12頁.圖8)

生境與分佈: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海拔1100~1800m。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能耐輕霜,怕強光直射,適宜生長的廕庇度50%~60%。以腐殖質豐富,質地疏鬆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於8~9月採摘成熟果實,隨採隨播,或晾乾儲存至次年春季播種,播種前先將果皮剝掉,洗去果肉,然後用粗砂與種子拌和,用手搓擦,除去表面膠質後播種。按行距15cm開溝條播或撒播,深為1.5~2cm,播後覆土蓋草,澆水保溼。出苗後即揭去蓋草,並搭棚遮陰;結合鬆土除草,追施腐熟後的廄肥和草木灰。培育1~2年後,於春、秋季出圃定植,按行株距各1.5m穴栽,每穴栽苗1~2株。亦可在春季進行繁殖。栽後注意中耕除草和壅土培根,生長期中多次追肥,可用廄肥或人畜糞水開環狀溝追施。雨季注意排水,旱季應及時澆灌,經常調整廕庇度。病害立枯病,應及時拔除病株,並用石灰粉撒於病株周圍,再用65%代森鋅600倍液噴射。注意鑽心蟲的防治。

採集:10~11月果實開始成熟,變為紅褐色而未開裂時採摘果實,晒乾或微火烘乾。藥材主產於廣西、雲南、貴州。

鑑別

性狀:果實橢圓形,具三鈍稜,長2~4cm,直徑1~2.5cm;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多數顯著的縱溝及稜線,頂端有圓形突起的花萼殘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皮質堅韌,易縱向撕裂,果皮內面淺棕色,有光澤。果實3室,中軸胎座,每室含種子8~11枚,整合長球狀。種子圓錐狀四至多面體,長寬均約5mm,表面紅棕色,被灰白色膜質假種皮,在較狹的一端有凹狀的種臍,合點在背面中央,小凹點狀,合點與種臍間有縱溝狀的種脊,種皮堅硬,種仁(胚乳)灰白色。種子氣芳,味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紅棕、氣味濃者為佳。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適量,加水蒸餾,提取的揮發油加無水硫酸鈉脫水,點於矽膠G板上,以樟腦、1,8-桉油素為對照,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為展開劑,展距17cm,噴10%磷鉬酸乙醇液,斑點呈藍黑色。(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14頁.圖10) ②取樣品(種子)粉末1g,加石油醚5ml,冷浸過夜,濾液點於矽膠H板上,以β-蒎烯、1,8桉樹腦為對照,以苯-乙酸乙酯(95 5)為展開劑,展開後,噴10%磷鉬酸乙醇液,加熱後斑點呈深藍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459頁.圖364-2)

加工炮製:①草果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果皮焦黃色、鼓起為度,取出,稍涼,去殼取仁。 ②姜草果仁 取草果仁加薑汁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100kg草果仁,用生薑10kg或乾薑3k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姜草果仁密閉儲存。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油中的主要成分有α,β-蒎烯、桉油精,p-聚傘花烴、壬醛、癸醛、芳樟醇、反-s-十一烯醛(trans-s-Undecenal)、α-松油醇、檸檬醛-b、橙花醛-a,b(Neral-a,b)、牻牛兒苗醇(Geraniol)、草果酮、橙花叔醇。此外,種子還含有油脂、澱粉等。全株含揮發油[1,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543。


[2]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