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小羽蘚

藥材名稱:慈竹葉

名稱出處:《草木便方》

概況

基源:為禾本科慈竹屬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慈竹屬特產中國,現有3種,4栽培品種。常入藥者為慈竹。

原植物: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Keng f.[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又名子母竹(《述異記》),義竹、孝竹(《竹譜詳錄》),甜慈、酒慈、釣魚慈(四川),叢竹(貴州)。

歷史:樑任明方所著《述異記》中曰:“南中生子母竹,今之慈竹也。”李時珍(《綱目》)載:“竹下有慈竹籜曰:北地少見。”其分佈習性等應是本竹。

形態:稈叢生,高5~10m,頂端細長作弧形或下垂如釣絲狀,有30餘節,節間圓筒形,中空甚大,節間嫩時貼生有灰白或灰褐色的小刺毛,老後毛脫落在稈之表面具小凹痕或留有小疣點。籜鞘革質,背部外露部分貼生棕黑色刺毛,頂端稍呈山字形;籜舌具流蘇狀繸毛;籜葉10cm,寬4~5cm。稈上部分枝簇生或近半輪生於各節,約20餘條;葉在最後小枝上有數至十枚以上;葉鞘及鞘口均無毛,具縱脈;葉舌截平或呈齧蝕狀,高1~1.5mm;葉片質薄;長10~30cm,寬1~3cm,先端漸細尖,基部作圓形或楔形,正面暗綠色,無毛,背面灰綠色,具微毛,次脈5~10對,小橫脈不存在。花枝常成束,不具葉,長20~60cm或更長,柔軟而下垂;小穗2~4枚生於各節,棕紫色,有4~5小花;穎2至數片,逐漸增大,長2~6mm;外稃寬卵形,長8~10mm,具多脈,頂端具小尖頭,邊緣生纖毛;內稃長7~9mm,背之二脊上生纖毛,脊間無毛;鱗被3或有時4枚;雄蕊6枚。果實紡綞形,長7.5mm,上部生微毛。筍期6~9月或12~翌年3月。花果期4~7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75~76頁.圖52)

生境與分佈:生於平地或低丘。分佈於中國陝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的環境。需選稍溼潤的沖積土和輕壤土栽種。用分株繁殖,在2~3月進行,將1~3年生相連的株叢,從蔸部連根莖挖起,作為1叢。然後從株叢1.7~2m高處的節上端砍去頂梢,砍口偏斜成馬耳形。按行株距各1.7~2m開穴,寬50cm,深30~40cm,然後將株叢蔸部用泥漿水浸泡一下,斜放穴裡,每穴1叢,覆土踩緊,澆水後再蓋土。覆土應高出地面,以免積水。栽後注意澆水。每年冬季,結合竹園清法,用堆肥、廄肥或河泥壅蔸追肥1次;冬季積過多會壓斷竹稈,需及時搖落。蟲害有竹象蟲,可人工捕殺成蟲;蚜蟲,可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集:全年可採。摘下嫩葉,晒乾或鮮用。藥材產於四川、貴州。

鑑別:乾燥葉片披針形,長10~30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粗糙,常有小鋸齒;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麵灰綠色,具微毛,次脈5~10對,無小橫脈;質薄。葉柄長約2~3mm;有時帶有細枝。

藥性

性味:《四川中藥志》:“甘、苦,涼。”

功效:清心熱,解煩熱,止煩渴。

主治:①《草木便方》:“治熱淋,尿血。” ②《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頭昏。” ③《重慶草藥》:“葉心:代茶飲,解煩熱,止煩渴,對腸胃燥結,熱瀉,墜脹,小便黃痛等症初起有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重慶草藥》:“治初起濁症:慈竹心搗絨,合酒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