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漏子

藥材名稱:四方藤

名稱出處:《廣西中藥志》

概況

異名:寬筋藤、紅寬筋藤、春根藤、伸筋藤(《陸川本草》)。螞蝗藤、軟筋藤、風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方藤、紅四方藤(《廣西中草藥》)。

基源: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戟葉白粉藤的全株。白粉藤屬全世界200餘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戟葉白粉藤Cissus hastata(Miq)Planch.(Cissus pteroclada Hayata)

歷史:為廣西一帶民間藥物。治風溼痛,跌打傷筋,腰肌勞損等症。已收入《中國藥典1977年版》。

形態:草質藤本,枝蒼白色或粉白色,有四狹翅,干時節上不收縮;卷鬚與葉對生,二叉狀。葉心狀戟形或心形,長6~12cm,寬4~8cm。頂端急漸尖,有短尾狀尖頭,基部心形,兩面無毛,近全緣或有疏離小鋸齒,基出脈5,外側2基脈較纖細,側脈每邊3~4,纖細;葉柄長2~5cm。聚傘花序,通常與葉對生,與葉柄等長或較長;花梗長2~4mm;萼杯狀,綠色或淺紫紅色。頂端截平,無毛;花瓣4,先端紫紅色,卵狀長圓形,長2~3mm,無毛;雄蕊4;花盤淺波狀;子房無毛。漿果,肉質,橢圓形或圓形,長6~10mm,成熟時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651頁.1348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中海拔林谷中,不甚多見。分佈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切段,晒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

鑑別:莖四稜形,長短不等,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細縱紋及橫裂紋,並有突起的皮孔,節膨大,有的稜上有翅。質硬,斷面纖維性,皮部灰褐色至棕紅色,木部灰棕色或黃棕色,髓部方形,淡紫色或灰褐色。氣微、微苦。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洗淨,潤透,斜切薄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平。 ①《陸川本草》:“甘,寒。” ②《廣西中藥志》:“微苦,平。” ③《廣西中草藥》:“微酸、澀,平。”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肝經”。

功效:祛風除溼,舒筋活絡。

主治: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 ①《陸川本草》:“去風溼。治四肢攣急,抽搐,風溼痛,跌打傷筋。” ②《廣西中藥志》:“舒筋活絡,去瘀生新。治跌打內傷,筋絡拘攣。”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風溼痺痛,關節脹痛,腰肌勞損,筋絡拘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浸酒。外用:酒炒敷。

使用注意:《廣西中藥志》:“虛寒無瘀者勿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廣西中藥志》:“治跌打損傷,筋絡拘攣·四方藤9~30g,水煎內服。外用:酒炒敷。”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腰肌勞損,筋絡拘急:四方藤15~30g,浸酒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