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毛杜鵑
藥材名稱:南藤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丁父(《別錄》),丁公藤(《本草拾遺》),石南藤(《圖經本草》),風藤(《綱目》),藍藤(《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石南藤及毛蒟的帶葉莖枝。
原植物:石南藤Piper wallichi(Miq.)Hand.-Mazz.[P.wallichi(Miq.)Hand.Mazz.var.hypehense(C.Don)Hand.-Mazz.;P.aurantiacum Wall.ex C.DC.].毛蒟P.puberulum(Benth.)Maxim
歷史:南藤始載於《開寶本草》。《圖經本草》雲:“南藤……生南山山谷,今泉州、榮州有之。生依南木,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採無時。”又云:“天台石南藤,四時不凋,土人採葉,治腰痛。”《綱目》雲:“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根據以上描述及《證類本草》、《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所附的圖,歷代本草記載的南藤應為胡椒科石南藤及其同屬數種植物。
形態:石南藤為攀援藤本。葉硬紙質,無明顯腺點,橢圓形,長7~14cm,寬4~6.5cm,頂端長漸尖,有小尖頭,基部短狹或鈍圓,兩側近相等,上面無毛,下面被長短不一的疏粗毛;葉脈5~7條,網狀脈明顯;葉柄長1~2.5cm;葉鞘長8~10mm。花單性,雌雄異株,聚整合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於花期幾與葉片等長;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花序軸被毛;苞片圓形,邊緣不整齊,近無柄或具被毛的短柄,盾狀,直徑約1mm;雄蕊2枚,花葯腎形,2裂,比花絲短。雌花序比葉片短;總花梗遠長於葉柄,長達2~4cm;花序軸和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但苞片柄於果期延長可至2mm,密被白色長毛;子房離生,柱頭3~4,披針形。漿果球形,直徑3~3.5cm,無毛,有疣狀凸起。花期5~6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0卷.第1分冊.53頁.圖版17 6-10)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10~2600m的林中蔭處或溼潤地,爬登於石壁上或樹上。分佈於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亦有分佈。
毛蒟與石南藤的主要不同之處為葉兩面都具柔軟的短毛,葉柄僅基部具鞘;雄蕊通常3枚,花絲極短;子房近球形,柱頭4。生於疏林或密林中,攀援於樹上或石上。分佈於廣西、廣東及其南部沿海各島嶼。
生藥
採集:8~10月割取帶葉莖枝,晒乾,紮成小把。藥材主產於四川、湖南、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北等地也產。
鑑別:莖枝扁圓柱形,長約30cm,直徑1~3m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縱紋,節膨大,上生不定根,節間長7~9cm。質輕而脆,橫斷面韌皮部窄,維管束與射線相間放射狀排列,木部有許多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葉灰綠色,皺縮。氣清香,味辛辣。以枝條均勻、色灰褐、葉片完整者為佳。
貯藏: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毛蒟全草預試含生物鹼、鞣質、單糖[1]。石南藤莖中,分得海鳳藤酮、Denudatin B,N異丁基-反2反4-癸二烯醯胺、丁香酸(Syringic acid)、香草酸、d-芝麻素(d-Sesamin)、β谷甾醇、胡蘿蔔甙、二十六烷、蠟酸(Cerotic acid)[2,3]。另含南藤素(Wallichinine)、山蒟素(Hancinone)C、Galgravin、二氫畢撥明寧鹼(Dihydropiperlonguminine)、巴豆環氧素(Crotepoxide)。其中海風藤酮、南藤素、山蒟素C、二氫畢拔明寧鹼對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實驗,均有抑制活性[4]。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94。
[2] 北京醫科大學學報 1987;19(4):243。
[3] 華西藥學雜誌 1987;2(3):152。
[4] 藥學學報 1989;24(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