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骨

藥材名稱:石龍子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蜥蜴(《本經》),山龍子、守宮、石蜴(《別錄》),泉龍(《春秋繁露》注),豬婆蛇(《綱目》),五寸棍(《陸川本草》),四腳蛇(《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石龍子科動物蝘蜒的全體。

原動物:蝘蜒Lygosoma indicum(Gray),又名硐石龍子、銅楔晰。

歷史:石龍子首載於《本經》。《綱目》列於鱗部龍類。按諸家所述,非指一種動物,如陶弘景曰:“其類有四種,形大純黃者為蛇醫,亦名醫舅母,不入藥用,似蛇醫而形小尾長,見人不動者為龍子,形小而五色尾青碧可愛者為蜥蜴,並不螫人,一種緣籬壁,形小色黑者為蝘蜒”。現今藥用的石龍子多為蝘蜒”。《中國動物藥》、《中國藥用動物志》均作為藥用。

形態:身體長圓形,長約90mm。尾為體長的15倍左右。全身被覆圓鱗,櫛次排列,猶如瓦狀,光滑,缺乏稜脊,頭部鈍圓;吻鱗大;鼻孔位於鼻鱗和鼻前鱗之間,耳孔卵圓形,小於眼睛,下眼瞼有鱗,半透明。上下脣均有鱗7枚。肛前鱗片,中間1對甚大。尾的後部側扁,具自殘和再生能力。背部深褐色,中央有一黑色脊紋,脊紋兩側有黑點綴連成行。自眼起沿體側延伸到尾的兩旁有寬闊的黑色縱紋,紋的上方色淺,下方略帶棕紅色而雜以小黑點。腹面黃白色。

生境與分佈:生活在山坡石堆的雜草間,午前和傍晚最為活躍,以昆蟲為食。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海南、臺灣。

此外,還有石龍子Eumeces chinensis(Gray)。藍尾石龍子Eumeces elegans Beulenger。寧波滑蜥Leiolopisma modestum(Guenther)的全體,也可作為石龍子藥用。

藥性

性味:鹹,寒。有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本經逢原》:“鹹,溫,小毒。”

功效:破結,行水。

主治:小便不利,石淋,惡瘡瘰癧,臁瘡。 ①《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綱目》:“消水飲陰

,滑竅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藥志》:“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溼,皮膚髮癢及瘡毒。”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淋巴結結核,乳癌,肺癰,癲癇,風溼,皮膚髮癢及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1.5~3g,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①《本草經集註》:“惡硫黃、斑苗(蝥)、無夷。” ②《綱目》:“娠婦忌用。”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劉涓子鬼遺方》:“治諸瘻不愈:蜥蜴(炙)3枚,地膽(炒)30枚,斑蝥(炒)40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2丸,白湯下。” ②《四川中藥志》:“治久年不愈的臁瘡,九子爛瘍及一切無名腫毒:石龍子、壁虎、千腳蟲、滾山珠、蜈蚣蟲、鏵頭尖蛇等份。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擦。”

單方應用:《備急方》:“治小兒

:蜥蜴1枚,燒灰,末,以酒服之。”

參考文章

李時珍認為石龍子有何功用?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