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藍翠雀花

藥材名稱:金雞勒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金雞納(李承祜《藥用植物學》),奎寧樹(雲南)。

基源:為茜草科金雞納屬植物金雞納樹、雞納樹及正雞納樹的乾燥根皮。金雞納屬全世界約40種,產南美安第斯山;中國栽培有3種,均供藥用。

原植物:金雞納樹Cinchona ledgeriana Moens。雞納樹Cinchona succirubra Pav.和正雞納樹Cinchona officinalis L.

歷史:《綱目拾遺》栽有金雞勒,趙學敏謂:“查慎行人海記,西洋有1種樹皮,名金雞勒,以治瘧。”“澳番相傳,不論何瘧,用金雞納一錢。內桂五分,同煎服,壯人食金雞納可用二錢,一服即愈。”

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4m;小枝四方形,被褐色短柔毛,以後漸脫落。單葉對生,堅紙質,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0~18cm,寬3~6cm。托葉對生,脫落後留線形痕。花白色,呈腋生或頂生聚繖花序,被柔毛;花萼小,5裂;花冠筒狀,長約1cm,裂片5,裂片邊緣有白色長毛;雄蕊5。蒴果橢圓形,長約12mm,室間開裂成2分果,內含種子約25枚,種子周圍有翅。花期初夏。(圖見《雲南經濟植物誌》422頁.圖306)

生境與分佈:栽培於海拔500~1230m的土層深厚的常綠櫟林和禾草地環境中。原產南美。中國雲南(芒市、瑞麗、勐臘、景洪、江城、屏邊、河口),廣東,海南,廣西,臺灣均有栽培。

雞納樹與金雞納樹的區別在於常綠喬木,高達10m。樹皮紅棕色。葉片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長10~20cm,寬6~9cm,背面及葉脈紅色。大圓錐狀聚傘花序。花粉紅色。

正雞納樹與雞納樹、金雞納樹的區別在於灌木。樹皮棕褐色。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cm。傘房狀聚傘花序。花紅色。

生藥

栽培:宜冬暖夏涼,無霜,雨量充沛的環境。土壤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腐殖質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為佳。用種子繁殖,在3~5月或8~9月播種。播種前將種子用溫水(45℃)浸種,待其自然冷卻下浸泡12小時,或用0.5%碳酸氫鈉溶液浸種12小時,用清水沖洗晾乾後播種。亦可浸種後催芽播種。將種子拌入泥砂或細土後條播或撒播,播後覆薄土,保持苗床溼潤。幼苗宜蔭忌陽,苗床上須搭設蔭棚。當幼苗高7~8cm時進行一次移植,按行株距20×10cm穴栽。苗高30~40cm時定植。定植時間宜在雨季進行,行株距1.5×1.0m,帶土穴栽。定植後2~3年內,幼苗生長緩慢,應加強中耕除草,壓青施肥和防風、防寒等,同林地一樣管理。病害有疫病、立枯病、根腐病等,宜用0.01%~0.02%的高錳酸鉀溶液或退菌特進行土壤消毒;用波爾多液1∶1∶140噴射防治,將病株拔除消毀。蟲害金龜子,用40%樂果1500倍液防治。

採集:在南美,通常於雨季將樹砍倒,剝取樹皮,晒乾或烘乾,並壓成扁平的片狀。樹皮乾燥時捲成筒狀。在爪哇及印度用掘根法和截枝法。掘根法系將生長約12年的金雞納樹連根挖出,剝取樹皮,使殘留的樹幹基部發生不定枝條,並留1~2枝任其生長,待樹枝長大後,再將樹皮剝下,晒乾或烘乾。中國採用的主要為截枝法。藥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印度及南美等地。中國雲南、廣西、臺灣亦產。

鑑別

性狀:呈捲筒狀或和長方形的片狀。筒狀者長約20cm,直徑約25mm,外表棕灰色或紅棕色,具灰色地衣斑塊及縱直皺紋,較老的樹皮,有紅色疣狀突起,間或有細小的橫裂紋;內表面棕紅色,纖維狀。破折面外側平坦,內側纖維性。片狀者長約20cm,寬5~10cm,厚至2cm。外表凹凸不平,呈鐵鏽紅色,有縱脊狀隆起和紅色疣狀突起,內表面磚紅色。氣微弱,味苦、澀。根皮常為扭曲的卷片,長2~7cm,內外表面的色澤相似,但外表粗糙,呈鱗片狀。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置三角燒瓶中,加0.05mol/L硫酸溶液20~30ml,移至沸水浴中加熱1小時,放冷,澄清後傾出上清液,用濃氨水鹼化後,用乙醚提取數次,合併乙醚液,濃縮後點於矽膠HF254板上,以奎寧、奎寧丁,辛可寧和辛可尼丁為對照,以氯仿-丙酮-二乙胺(50∶40∶10)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燈下檢視,樣品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有相同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308頁.圖208)

化學性質

幹皮、根皮、枝皮含互為立體異構體的生物鹼:奎寧(Quinine)和奎尼丁(Quinidine)、辛可寧(Cinchonine)和辛可尼丁(Cinchonidine)、辛可亭(Cinchotine)和辛查米丁(Cinchamidine)、表奎寧(Epiquinine)和表奎尼丁(Epiquinidine)、氫奎寧(Hydroquinine)和氫奎寧丁(Hydroquinidine)。另還含辛可尼辛(Cinchonicine)、奎尼辛(Quinicine)、銅色樹鹼(Cupreine)、奎胺(Quinamine)、辛可那明(Cinchonamine)、奎尼酮(Quininone)、阿立新(Aricine)、杷日素(Paricine)、紅金雞勒鹼(Succirubin)、甲基金雞勒鹼(Methylsuccirubin)、康奎那明(Conquinamine)、枯斯考尼丁(Cusconidine)、二康奎寧(Diconquinine)。金雞勒鞣酸(Cinchotannicacid)、奎寧酸(Quinic acid)、金雞勒紅(Cinchona red)[1~4]。

雞納樹含總生物鹼6%~7%,其中奎寧2%~3%,奎尼丁0.11%,辛可尼丁1.43%~2.25%,辛可寧0.12%~1.73%[1,2,5]。表奎寧胺(Epiquinamime)[6]。

金雞納樹含總鹼15%,其中奎寧10%以上,奎尼丁0.08%~0.44%,辛可尼丁0.1%~0.54%.辛可寧0.08%~0.38%[1,2,5],奎寧胺(Quinamine)、辛可瓦丁(Cinchovatine)、辛可寧酮(Cinchonidinone)[6]。

正雞納樹含總鹼6%,其中奎寧為3%、奎尼丁0.14%、辛可尼丁1.34%,辛可寧0.32%[1,2,5,6]。

附 黃金雞勒(C.calisaya)含總鹼6%~7%,其中奎寧3.4%,奎尼丁0.16%~0.20%,辛可尼丁0.46%~0.75%,辛可寧0.34%~0.56%[1,2,5,7]。

參考文獻

[1] 第八改正日本藥局方第二部解說書.廣川書店.1971:186。


[2]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391。


[3] CA 1965;63:12004q。


[4] CA 1970;73:59242r。


[5] The Extra Pharmacopoeia.Vol l.The Pharmaceutical press,1958:1150。


[6]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Hall Ltd.,1989:462。


[7] 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