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論

[拼音]:xuexiao weishengxue

[英文]:school hygiene

又名兒童少年衛生學,主要研究如何保護和增強兒童少年健康、促進兒童少年發育的一門學科。它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既包含有環境衛生學、營養衛生學、勞動衛生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又與心理學、體育學、建築學,特別是教育學有密切關係。

沿革

養護兒童的衛生常識,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就已積累了有關兒童衛生的初步知識。但把兒童教育工作中的衛生問題提上科學日程,是資產階級教育家的貢獻。如捷克J.A.誇美紐斯、英國J.洛克、法國J.-J.盧梭、瑞士J.H.裴斯泰洛齊等,都對增強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19世紀中葉以後,隨同普通衛生學的出現,學校衛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逐步發展起來。中國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13年公佈的師範學校課程標準中,就有學校衛生一科。

研究物件

主要是中、小學生的衛生問題,也包括幼兒園兒童和大學生的衛生問題。中小學生具有明顯的特點:

(1)他們不同於成人,正處於不斷生長髮育的過程。尤其在青春期,發育更為迅猛,並伴有急劇的性發育及心理髮展。

(2)他們各方面都還沒有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們的生理、心理狀況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兒童時期的健康、發育狀況,不但關係到青少年一代的茁壯成長,而且對成年及老年時期的身心健康也有深遠的影響,許多成年或老年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患、精神性疾患等)都與少年時期的健康狀況不良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有的國家對學校衛生學的研究頗為重視。

學科的主要任務

①研究兒童少年的機體(健康和發育狀況)與教育及生活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2)找出影響兒童少年健康的各種因素,充分利用各種積極的有利因素以增強體質,控制各種消極的不利的因素以減少疾病。

(3)根據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提出相應的衛生要求,並採取適當的衛生措施。學校衛生學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以保護兒童少年的健康,增強他們的體質,促進他們的發育,保證教育和教學任務的順利實施和完成。

學科的主要內容

①研究學校衛生組織。包括學校衛生學的發展史,學校衛生工作的組織系統及各級機構的職責與任務,學校衛生工作的全面規劃及本學科的發展方向。

(2)研究兒童生長髮育。這是本學科的基本內容,包括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兒童在形態、生理、內分泌、心理等方面的生長髮育規律及不同時期的發育動態,遺傳和不同環境條件對生長髮育的影響,對兒童生長髮育水平的評價的方法。

(3)研究營養。針對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代謝生理特點,研究其營養需要量及如何保證獲得必需的營養物質,並注意膳食的平衡和飲食衛生。

(4)研究教育過程衛生。即研究教學和教育措施中的衛生問題,使教育過程有利於兒童發育。在這方面,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及大腦皮層的生理特性制定科學的生活制度,合理安排兒童的學習、文娛、體育、休息及睡眠的時間,制定個人衛生措施。作息制度既要達到培養兒童生活規律化的目的,又要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和發展兒童對外部環境諸因素的適應能力。

(5)研究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及體育鍛煉對促進兒童少年生長髮育、增強體質及預防疾病的作用,制定不同年齡階段“三浴”(日光浴、空氣浴、水浴)鍛鍊及體育鍛煉的適宜量。對體育鍛煉實施醫務監督。

(6)研究外界環境條件,即研究學校、家庭和兒童教育機構等兒童少年經常密切接觸的外界環境。包括研究學校和兒童教育機構的設計、建築和裝置,如學校場地、標準教室、採光照明、通風取暖、課桌椅和黑板等的衛生要求和理論依據,對新建校舍實行預防性衛生監督。研究大氣、水的汙染、噪音對兒童健康和學習的影響及其相應的衛生措施。

(7)研究健康狀況及疾病預防。研究掌握兒童少年的健康狀況,包括不同年齡兒童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各種常見病的發病率;研究對兒童少年危害最大的常見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便有效地加以預防和控制。

(8)研究心理衛生及衛生教育。研究兒童少年心理衛生,預防和矯治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研究如何適時地把衛生知識教給兒童少年,及如何培養他們的衛生習慣,使他們自幼養成講文明、講衛生的好習慣、好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重視對學校衛生學的研究,並在高等師範院校開設了學校衛生學這門課程高等醫學院校衛生系中建立了兒童少年衛生學教研室。教育部、衛生部、國家體委和共青團中央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改進學校衛生工作和體育衛生工作。

參考書目

〔蘇〕斯·耶·索維托夫編, 苗蘭卿、顧明遠譯:《學校衛生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8。

葉恭紹:《兒童少年衛生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