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針

藥材名稱:瓣子草根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

概況

異名:碎米紫(《綱目》),八字草(《植物名實圖考》),消黃散、逍遙草、辮子草、小木通、馬尾草(《雲南中草藥》),漆大伯、天小豆、紅梗草、消毒草(江西《草藥手冊》),哮靈草(四川)

基源:為豆科山螞蝗屬植物小葉三點金的根和全草。

原植物:小葉三點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Thunb,)DC.(Hedysarum microphyllum Thunb.)

歷史:《綱目》以“碎米柴”收載。《植物名實圖考》以“八字草”收載,稱“八字草產建昌,小草蔓生,莖細如髮,本紅梢綠,微毛,一枝三葉,似三葉酸而更小,葉極稀疏,土人搗碎敷漆瘡。”上述記載頗以現今的小葉三點金,而其附圖當該為三點金草。

形態:平臥草本,莖纖細,無毛,基部木質,多分枝。3出複葉,小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9mm,通常不超過15mm,頂端鈍圓,微凹,有小尖頭,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側生小葉較小,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緊貼的短柔毛,葉脈羽狀,葉柄長2~3mm,托葉極小,披針狀鑽形。花序總狀,頂生或腋生,疏生6~12花,花梗長7~15mm,花序梗和花梗有開展的短柔毛,花小,花萼淺鍾狀,密生絨毛,長約4mm,萼裂片線狀披針形,先端成刺毛狀,較萼筒長;花瓣淡紫紅色,旗瓣倒卵狀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漸狹,龍骨瓣和翼瓣近等長,翼瓣貼生於龍骨瓣;雄蕊10.2體;雌蕊1,花柱內彎,被短柔毛。莢果通常4節,有時為2~3節,長約12mm,闊約3mm。莢節近圓形,扁平,被短毛,腹背縫線淺牙齒狀。花期5~9月,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51頁.圖2631)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曠野或稀疏灌叢中。分佈於中國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中南半島、印度、日本和大洋洲也有。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挖根,除去泥雜,晒乾或鮮用。

藥性

性味:甘,平。

功效:清熱利溼,止血,通絡,止咳平喘,解毒消腫。

主治:黃疸,痢疾,小便淋痛,風溼痛,咯血,崩漏,白帶,痔瘡,跌打損傷。 ①《雲南中草藥》:“治產後流血,紅崩白帶,經閉,虛弱盜汗,痢疾,風溼,尿路感染,痔瘡,脫肛,跌打損傷。”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小兒疳積,黃疸,痢疾,咳嗽,哮喘,支氣管炎;外用治毒蛇咬傷,疽瘡潰爛,漆瘡,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江西《草藥手冊》:“治陳傷:小葉三點金根60~90g,珍珠菜根、八角楓根各6g,水煎,衝紅糖、黃酒各適量,早晚各服1次。”

單方應用:①江西《草藥手冊》:“治黃疸:小葉三點金根30g水煎,去渣,酌加紅糖調服。” ②江西《草藥手冊》:“治肺癆咳嗽,喀血或頸淋巴結核:小葉三點金根21g,用瘦豬肉(90g)湯煎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