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枝茶藨

藥材名稱:芒硝

名稱出處:《雷公炮炙論》

概況

異名:芒消(《別錄》),盆消(《圖經本草》),朴硝、皮硝(河北、河南、山東),毛硝(貴州),馬牙硝(《嘉祐本草》)。

基源:芒硝為天然產的硫酸鹽類芒硝族礦物,經加工提煉的精製結晶。

原礦物:芒硝Mirabilite主含水合硫酸鈉(Na2SO4·10H2O)。

歷史:芒硝始載於《雷公炮炙論》。原名“芒硝”。今多用《醫學啟源》所載之“芒硝”。雷

曰:“朴硝中煉出,形似麥芒者,號曰芒硝”。《別錄》謂:“芒硝生於朴硝。”馬志曰:“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煉之,令減半,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生,故謂之芒硝也。”李時珍較詳細描述了消的品種、產狀和煉製方法:“消有三品:川硝……鹽硝……土硝。皆生於斥鹵之地,彼人刮掃煎汁,經宿結成。狀如末鹽,猶有沙土猥雜,其色黃白,故《別錄》雲,朴硝黃者傷人,赤者殺人。須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腳,入蘿蔔數枚同煮熟,去蘿蔔傾入盆中,經宿則結成白消,如冰如蠟,故俗稱為盆消。……上面生細芒如鋒,《別錄》所謂芒硝是也。”上述均說明了芒硝是由朴硝加工精製而成的。朴硝是粗製品,與現今一致。《中國藥典》歷版僅收載芒硝一名。有人對芒硝的常量與微量成分進行了測試研究。

形態:芒硝單體呈短柱狀;集合體呈針狀、粒狀、皮殼狀。無色或白色,有時常帶淺黃等色。透明。玻璃樣光澤。硬度1.5~2,密度1.48g/cm3。

產狀:芒硝形成於含有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飽和溶液的鹽湖中。當溫度低於33℃時即從飽和溶液中結晶而出,如溫度高於33℃時則形成無水芒硝。

產地 中國大部分地區有產,陝西,河北產量較大。

生藥

鑑別:純品呈稜柱狀或不規則塊片狀,顆粒狀結晶,無色透明。結晶體為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通常呈緻密粒狀集合體,具玻璃樣光澤。質脆易碎,條痕白色。斷口貝殼狀,無臭,味苦,鹹,露置空氣中易失去全部水分,變為白色以無水芒硝粉末(風化硝)。本品極易溶於水,能溶於甘油,不溶於乙醇;大火焰中燃燒,焰顯黃色。以無色、透明、呈結晶塊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材料,揀去雜質。另取定量蘿蔔,洗淨切片,置鍋內加水煮透,加入原藥材共煮,至全部溶解,取出,過濾或澄清後傾出上層液,放冷至芒硝大部分析出,取出,乾燥。每皮硝(原藥材)100kg,用蘿蔔10kg。現代研究認為可用皮硝100g,加水208ml,34℃水浴恆溫,抽濾,母液在0℃結晶可得芒硝。

貯藏:密閉,在30℃以下儲存,防風化。

化學性質

主要含硫酸鈉(Na2SO4·10H2O),常夾著氯化鈉,硫酸鈣、硫酸鎂等雜質。失水風化的芒硝,呈白粉狀,硫酸鈉含率可超過44.1%。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