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學

[拼音]:jiwen

[英文]:accumulated temperature

指某一時段內逐日平均溫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溫度與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之間關係的一種指標,從強度和作用時間兩個方面表示溫度對生物有機體生長髮育的影響。一般以℃為單位,有時也以度·日表示。

1735年法國的德列奧米爾首次發現植物完成其生命週期,要求一定的積溫,即植物從播種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溫度的累積。1837年,法國的J.B.布森戈用發育時期的天數乘其間日平均溫度的方法計算了各類作物從播種到成熟所需要的“熱總量”,稱之為“度·日”。20世紀50年代蘇聯在農業氣象服務中廣泛使用,其後在中國農業氣象工作中也廣為應用。

計算原則

在其他環境條件基本滿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溫度與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之間呈正相關。生物的種類、品種和生育時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溫度(即開始生長髮育的最低溫度)也有差異。只有當日平均溫度高於生育起始溫度時,溫度因子才對生物有機體的生長髮育起促進作用。這個生育起始溫度稱為生物學下限溫度(亦稱生物學零度),用符號B表示。

計算作物所需要的積溫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按作物生長髮育時期來劃分計算時段;

(2)只累加該時段內高於及等於B值各日的平均氣溫值。

積溫的種類

分活動積溫、有效積溫、負積溫、地積溫、日積溫等。

(1)活動積溫。高於或等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日平均溫度稱為活動溫度。活動溫度的總和稱活動積溫(Aa),適用於大量資料的計算,多在農業氣候研究中運用,其計算式如下:

式中堟i為生育期內每日平均氣溫,i=1,2…n。n為該生育時段的天數。計算時從進入該生育時期的第2天算起。

(2)有效積溫。活動溫度與生物學下限溫度的差值稱為有效溫度。生育時期內有效溫度的總和稱為有效積溫(簡稱A值)。其中不包含低於B值的溫度,所以更能表徵生物有機體生育所需要的熱量。多應用於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的計算。

根據上式,可以利用農業氣象平行觀測資料,用最小二乘法、圖解法或實驗方法確定A、B值。

(3)其他積溫。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溫度的累加稱為負積溫,表示嚴寒程度,用於分析越冬作物凍害。日平均土壤溫度或泥溫的累加稱為地積溫,用以研究作物苗期問題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溫度的累加稱日積溫,用以研究某些對白天溫度反應敏感的作物的熱量條件。

積溫的應用

積溫在農業氣象中一般應用於下列3個方面:

(1)反映生物體對熱量的要求,為地區間作物引種和新品種推廣提供依據;

(2)在農業氣候研究中作為分析地區熱量資源、編制農業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標;

(3)在農業氣象預報、情報服務中根據作物各發育時期的積溫指標,預報作物的發育時期。其公式為:

。式中D為所要預報的某發育期;D1為前一發育時期出現的日期;A為由D1到D發育期間所要求的有效積溫指標;T為D1-D期間的平均氣溫;B為D1-D發育期所需求的起始溫度。

積溫指標除因生物種類和發育期不同而有異外,在地區之間和年際之間也有變動。這是因為生物的發育有賴於外界環境條件的綜合作用,只有在其他條件得到滿足時,溫度才對生物發育速度起主導作用;而外界環境條件實際上是在不斷變化的。同時,各種生物對溫度變化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生物積溫指標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因此溫度與生物發育速度之間的關係實質上是非線性的。它們之間的線性關係,只在一定條件下成立。特別是光照長度對生物發育速度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在按線性關係計算積溫時,應對計算值進行適當訂正。

參考文章

節灌水、選良種、搶積溫、育壯秧-寒區水稻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