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茴香根
藥材名稱:浙貝母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象具、大貝、珠貝(通稱)。
基源:為百合科貝母屬植物浙貝母的乾燥鱗莖。
原植物:浙貝母Fritiliaria thunbergii Miq.(F.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Miq.)Baker)
歷史:浙貝載於《綱目拾遺》,據引《百草鏡》雲:“浙貝出象山,俗呼象貝母。”又引《闇齋》雲:“寧波象山所出貝母,亦分兩瓣,味苦而不甜,其頂平不尖,不能如川貝之象荷花蕊也。”所述即指本種而言。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光滑無毛。鱗莖扁球形,通常由2片白色肥厚的鱗葉對合而成,直徑2~6cm。莖單一,直立,綠色或帶紫色。葉無柄,葉片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6~17cm,寬0.5~1.5cm,莖下部葉對生,中部葉輪生,上部葉互生,先端捲曲。每株有花1至數朵,花鐘狀,下垂,生於莖頂或上部葉的葉腋,淡黃色或黃綠色,有時稍帶淡紫色;頂生花具苞片3~4,側生花具苞片2,苞片葉狀,先端捲曲;花被片長2.5~3.5cm,寬約1cm,內外輪相似;雄蕊長為花被片的2/5;花葯近基著。蒴果長2~2.2cm,寬約2.5cm,稜上有寬6~8mm的翅。花期3~4月,果期5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94頁.圖6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較低的山丘廕庇處或竹林下。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浙江寧波及江蘇南通地區有大量栽培。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和氣候,稍耐寒,怕澇。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為好。用鱗莖繁殖,在9月下旬至10月,選取健壯無病的種莖,按行距20cm開深6~7cm的條溝,以株距10~14cm下種,每畝用種量350kg。栽後覆土,次年春季即可萌芽生長。浙貝母喜肥,需施足基肥外,還需在入冬時施臘肥,用廄肥、堆肥或人畜糞水追施;早春出苗後,又追肥1次,可用人畜糞水或化肥;在3月下旬摘花後根據苗情,再酌施追肥。每次施肥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5月初,植株地上部逐漸枯萎,為使鱗莖安全越夏,可在植株行間套種淺根作物,如黃豆等。亦可用種子育苗繁殖,經過5年培育後,可作鱗莖繁殖生產。病害灰黴病、黑斑病,用500倍託布津液噴霧或多菌靈防治;幹腐病和軟腐病,下種前用20%可溼性三氯殺蟎碸800倍加80%敵敵畏乳劑2000倍再加40%克瘟散乳劑1000倍液混合浸種10~15分鐘。注意蠐螬、豆芫菁、蔥蟎等蟲害的防治。
採集:立夏後地上部分枯萎時採挖鱗莖,洗淨,大小分開,大者分成兩瓣,除去芯芽,習稱“大貝”或“元寶貝”,小者不分瓣,不去芯芽,習稱“珠母”,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擦出的漿液,晒乾或烘乾;或將鮮鱗莖切片晒乾。藥材主產於浙江鄞縣等地,江蘇、安徽也有栽培生產。
鑑別
性狀:①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略呈腎形或菱肉狀,高1~2cm,直徑2~3.5cm,厚0.6~1.5cm;外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內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質硬脆,斷面白色或淡黃白色,粉性。氣微,味微苦。 ②珠貝為完整的鱗莖,扁球形,高1~1.5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外層2枚鱗葉肥厚,略呈腎形,相對抱合,中央有2~3枚皺縮的小鱗葉及幹縮的細桿狀殘莖。
以鱗葉肥厚、表面及斷面白色、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 鱗葉上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類方形或類長方形,長28~192μm,寬24~70μm,垂周壁較平直。橫切面觀角質層稍厚,表皮細胞垂周壁部位,角質層向內凸出形成角質栓,其表面觀呈顆粒狀,於整個垂周壁部位較密,如念珠狀。氣孔類圓形或扁圓形,長37~64μm,直徑46~68μm,副衛細胞3~5個,與周圍表皮細胞近等大。(圖見藥學學報.1991;26(6)∶463~470.圖1) 粉末:類白色。 ①澱粉粒極多,單粒長卵形、廣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貝狀圓形,直徑5~56μ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位於較小端,層紋明顯;復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半復粒稀少。 ②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方形,角質層在垂周壁部位向內凸出形成角質栓,呈粗顆粒狀,排列較密;氣孔扁圓形,副衛細胞4~6個。 ③草酸鈣方晶細小,存在於表皮細胞及導管旁薄壁細胞中。 ④螺紋、環紋導管直徑約至18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別》.283頁.圖135)
理化:取樣品粉末5g,加氨水2ml、苯20ml,浸漬過夜,濾過,取濾液8ml,置水浴上蒸乾,殘渣加1ml氯仿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浙貝鹼、浙貝次鹼為對照,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水(17∶2∶1)為展開劑,展距12cm,噴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與對照品在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229頁.圖150-1)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多種甾醇類生物鹼:浙貝甲素(1)(Peimine,Verticine)、浙貝乙素(2)(Peiminine,Verucinone)、新的生物鹼浙貝南(Zhebeinine,5α、14α-Cevanine-3β,6α,20β-trial),被認為是浙貝甲素27-CH3的差向異構體[1],首次從浙貝中分得的Eduardine和新生物鹼浙貝丙素(Zhebeirine,5α,14α-Cevanine-3β-hydroxy-6-one)[2]和微量新生物鹼浙貝酮(Zhebeinone,5α,14α-Cevanine-3β,20β-dihydroxy-6-one),為浙貝乙素27-CH3的差向異構體、浙貝南6位羥基的氧化物[3],另一種新的3,7-二氧雜環〔3,3,O〕辛酮-6類化合物,其結構為2(3′,5′-Dimethyoxy-4′-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O〕octan-6-one),定名為浙貝素(Zhebeiresinol)[4]。從新鮮鱗莖中分得浙貝南、浙貝甲素,對映-貝殼杉烷-16β,17-二醇、β-谷甾醇和胡蘿蔔素[5],從日本栽培的中國浙貝新鮮鱗莖中分得Isopimaran-19-ol、Isopimaran-19-oic acid(以甲酯形式存在)、對映-貝殼杉烷-16β,17-二醇(ent-Kauran-16β,17-diol)、對映-貝殼杉烷-16α,17-二醇、對映-16β,17-環氧-貝殼杉烷、對映-16α-甲氧基-貝殼杉烷-17-醇和對映貝殼杉-15-烯-17-醇(ent-Kaur-15-en-17-ol)[6]。
還含微量的貝母新鹼(Peimisine)、貝母芬鹼(Peimiphine)、貝母定鹼(Peimidine)、貝母替定鹼(Peimitidine);又含貝母鹼甙(Peiminoside),水解後生成貝母甲素和1分子葡萄糖[7]。測得Mg、Cu、Zn的含量分別為(μg/g)124.24、25.69和43.92[8]。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91;26(3):231。
[2] 植物學報 1991;33(12):923。
[3] 藥學學報 1992;27(6):472。
[4] 藥學學報 1993;28(3):212。
[5] 中國中藥雜誌 1993;18(6):354。
[6] Chem Pharm Bull 1982;30(11):3912。
[7] 中藥志.第1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93。
[8] 中草藥 1986;1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