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辛

藥材名稱:檀根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檀(《唐本草》)。

基源:為豆科檀屬植物黃檀之根皮。

原植物:黃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

歷史:本品始見於《唐本草》。《本草拾遺》雲:“檀似秦皮,其葉堪為飲”,《圖經本草》載:“江淮,河朔山中皆有之”,《綱目》載:“檀有黃、白二種,葉皆如槐,皮青而澤,肌細而膩,體重而堅,狀與梓榆、莢迷相似。”以上描述及分佈與本品相符。《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五檀的圖亦與本種相似。

形態:喬木,高7~20m。樹皮暗灰色,粗糙,成片剝落;嫩枝灰綠色,具皮孔。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7~13枚,倒卵圓形,長約4cm,寬約2cm,先端微凹,基部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藍綠色,網脈明顯。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呈簇狀,明顯短於葉;花萼鍾狀,萼齒5,被灰絹毛;花冠黃色或淡紫色,旗瓣圓形,先端微凹;二體雄蕊(5.5),花絲上部分離;子房具短柄,胚珠3,花柱甚短,柱頭頭狀。莢果長條形,扁平,長約3~8cm,寬1cm。種子1~3粒,腎形。花期7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670頁.5608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溪邊、溝旁、灌叢及林緣。分佈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山東、河南、廣東、廣西及四川等省區。

藥性

性味:①《本草拾遺》:“有小毒。” ②《綱目》:“辛,平。有小毒。”

功效:殺蟲。

主治:《本草拾遺》:“主瘡疥,殺蟲。”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本草拾遺》:“治瘡疥:研末調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