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遜,P.
[拼音]:Chaoxian lishi
[英文]:history of Korea
朝鮮位於亞洲大陸東部。領土包括朝鮮半島和周圍的 3300多個島嶼,面積 222209平方公里(其中南半部98900多平方公里)。北與中國為鄰,東北角與蘇聯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東為日本海,西為黃海。境內東西窄,南北長,東北部多山,西南部多丘陵。最大河流為漢江和大同江,此外有中朝界河鴨綠江和圖們江。人口5800多萬人(1985年1月,其中南半部4089萬人)。境內為單一的朝鮮族,通用朝鮮語。
古代
朝鮮是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之一。遠古時期,半島上即有人居住,近年已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遺蹟和新石器時代遺址。公元前第 1千紀上半葉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 4世紀開始使用鐵器。當時半島南部的居民為韓族,半島北部則居住著穢族,一般認為其語言近於通古斯語系。朝鮮很早就傳入漢字,而“朝鮮”一詞則始見於中國的《管子》、《史記》等古代文獻之中。約在中國戰國時期(公元前5~前3世紀),“朝鮮侯”稱王。是為朝鮮建國之始。當時已有“犯禁八條”和“禮義田蠶織作”,表明已有成文法,農業、手工業等也有相當發展。漢初,燕人衛滿自立為王,是為衛滿朝鮮。其統治中心在今大同江中游一帶。公元前 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於其地設樂浪等四郡。此時半島南部居有3個部落聯盟集團,即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公元3世紀左右,百濟統一馬韓地區,新羅統一辰韓地區,建立起國家。公元前後在中國東北興起的高句麗,於427年遷都平壤,於是半島上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史稱三國時期。三國之間戰爭連年不斷。7世紀中葉,新羅與唐朝結成同盟,滅亡百濟 (660)和高句麗(668),735年新羅統一水以南的領土。新羅統一朝鮮後,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迅速向封建制過渡。為適應新興貴族地主的要求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國王大力推行唐朝的典章制度,對具有戰功的人賜以土地,實行租庸調賦役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機構,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統治。農業、手工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對外貿易興盛。9世紀末葉以後,國力衰弱,農民起義頻繁。900年,甄萱建後百濟,901年弓裔建泰封國。國家一分為三,史稱後三國。
918年,王建殺弓裔自立,國號高麗,是為王氏高麗王朝。先後滅後百濟和新羅,統一半島南部。為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高麗在中央設三省六部,軍隊實行府兵制。頒佈“柴田科”法令,實行官員俸祿田和柴山制度,封建經濟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對外貿易頻繁。後期,官僚地主階級兼併土地,加強剝削,致使農民和奴婢不斷進行反抗鬥爭,使統治階級受到沉重打擊。高麗建國後,乘渤海國衰落之機向北擴張,把疆界延伸到鴨綠江下游南岸。此後,連續與遼、金兩國發生戰爭。從1231年起,蒙古軍多次進攻高麗,半島遭受很大破壞。1258年,高麗國王降服,元朝在高麗設“達魯花赤”,監督國政。蒙軍入侵和元朝的控制,遭到高麗人民的英勇反抗。元末農民大起義後,高麗始擺脫元朝的統治。
1392年,李成桂篡奪高麗王位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即李氏朝鮮。李朝是朝鮮封建社會由鼎盛到衰落的時期。統治階級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重新調整了君主專制的國家機構,把軍隊的統率權集中於中央。李朝初期實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國土地按等級分授給文武兩班,並規定可以世襲,使“私田”進一步趨於私有。地主階級利用各種手段兼併土地,擴大私田,殘酷地進行高利貸盤剝,引起農民不斷反抗。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內部黨爭激烈,矛盾日益尖銳,國力漸衰。16世紀末葉,壬辰衛國戰爭爆發。朝鮮人民組織義兵,到處打擊日寇(見反日義兵鬥爭)。李舜臣等愛國將領則給敵水軍以沉重打擊。明朝應朝鮮之請,派遣軍隊援朝御倭,最後打敗了日本侵略者。17世紀以後,朝鮮的社會經濟又有恢復和發展,同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19世紀以後,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近代
19世紀60年代後,歐美列強把侵略矛頭對準朝鮮。1866年,法國艦隊侵入漢江,美國商船侵入大同江,但都被朝鮮人民擊敗。1876年,日本以“雲揚號”事件為藉口,派出艦隊,侵入江華島一帶,強迫朝鮮政府訂立不平等的《江華條約》,開始了朝鮮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
江華條約締結後,日本開始向朝鮮傾銷商品,掠奪農產品,朝鮮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遭到破壞,激起人民的反抗。1882年6月,對日本侵略和政府尅扣軍餉不滿的朝鮮士兵發動“壬午兵變”,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此後,日本進一步加緊侵略,歐美列強也以通商為名,相繼進入朝鮮。此時朝鮮統治階級內部產生“開化派”與“守舊派”的鬥爭,後者試圖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與清朝政府保持舊有的宗藩關係;前者則想使朝鮮開化發展,但採取依靠日本侵略者的錯誤立場。開化派於1884年發動“甲申政變”,奪取政權,但三天後宣告失敗。日本侵略者以這次事件為藉口,脅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攫取到在朝鮮的駐兵權。
1894年,反對封建統治和“逐滅洋倭”的甲午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農民在全琫準等領導下,很快席捲整個南部朝鮮。李朝統治者一面與農民締結假和約,一面請求清朝政府出兵支援。日本以勢力均等為藉口,大舉進兵朝鮮,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日軍擊敗清軍後,又鎮壓了起義農民,並強迫朝鮮政府實行“甲午更張”,實現獨霸朝鮮的目的。1905年強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1907年又締結《丁未七款條約》,把朝鮮置於日本統監府的統治之下。1910年8月,李朝總理李完用與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國王退位,日本最後吞併朝鮮。此後,日本設朝鮮總督府,獨攬一切大權,實行“武斷政治”,剝奪朝鮮人民一切自由,掠奪土地和資源,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鬥爭。朝鮮人民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反抗鬥爭,甲午農民戰爭以後發展起來的義兵鬥爭更加活躍;文化啟蒙運動也深入開展(見朝鮮愛國文化啟蒙運動);罷工和怠工鬥爭層出不窮。1919年,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朝鮮人民掀起三一運動。數千名學生和成千上萬的群眾在漢城塔洞公園集會,宣讀《獨立宣言書》,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運動波及全朝鮮,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雖最後被鎮壓下去,但在朝鮮解放運動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現代
三一運動以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迅速壯大,各種進步組織紛紛出現。1925年朝鮮共產黨成立(1928年解散)。1926年爆發以反對日本統治、要求獨立為目的的“六·一○萬歲”鬥爭。1929年,朝鮮工人階級舉行了著名的元山總罷工。此後,朝鮮人民反對日本吞併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朝鮮革命者與中國人民一起組成抗日聯合部隊(抗日聯軍),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金日成及崔庸健、金策等人都在抗日聯軍中擔任領導工作。1936年,在金日成領導下,成立祖國光復會,並提出《祖國光復會十大綱領》。1937年,金日成率領抗日部隊,突破日軍封鎖線,襲擊邊境要地普天堡,取得勝利(見普天堡戰鬥)。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偉大的勝利。8月8日,蘇聯出兵朝鮮。金日成領導朝鮮部隊與蘇軍配合作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從而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歷時36年的殖民統治,朝鮮獲得獨立。1945年10月10日北朝鮮共產黨成立,1946年與新民黨合併,改名為北朝鮮勞動黨。金日成於1946年提出二十條政綱,作為朝鮮北部臨時人民委員會的民主改革政治綱領,實現了廣大人民要求民主改革的願望。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建都平壤。1949年南、北朝鮮勞動黨合併,朝鮮勞動黨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軍打著“聯合國軍”旗號入侵朝鮮。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把美李軍逐回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同意停戰談判。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取得勝利。(見彩圖)
戰後,朝鮮人民在金日成的主體思想的指導下,從1957年開始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七年計劃、六年計劃。現在在執行第二個七年計劃。開展“千里馬運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的成就。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
日本投降以後,美軍進駐北緯38度線以南地區,實行軍事統治,並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由李承晚出任“總統”。行政中心為漢城。1960年4月,李承晚政權被南朝鮮人民推翻 (見彩圖),成立以張勉為首的民主黨政權,旋於1961年5月被朴正熙集團的軍事政變推翻。朴正熙上臺後,以軍人政權為基礎,實行獨裁統治,自1963年12月以後,連任第5~9屆“總統”,把持南朝鮮政權達16年之久。他無情鎮壓在野黨和工人、學生運動,經濟上採取依賴外資、外援、外債,進口原材料和技術、出口產品的方針,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979年10月,朴正熙被金載圭擊斃,“總理”崔圭夏出任“總統”。同年12月全斗煥發動政變,奪取了實權;次年8月,全斗煥自任“總統”,繼續推行反民主的獨裁統治。南朝鮮人民爭取民主和獨立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示威、罷工浪潮此起彼伏。1987年全斗煥被迫辭職。同年12月17日,盧泰愚在大選中獲勝,當選為“總統”。
朝鮮的分裂是人為地造成的。朝鮮勞動黨和政府致力於實現國家的統一,1971年4月提出實現統一的8點方案,同年8月北南雙方開始了接觸。1972年7月4日,北南雙方發表聯合宣告,確認了國家統一的原則。1980年10月,金日成提出了北南雙方通過成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來實現統一的方案。為實現南北統一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參考書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通史》翻譯組譯:《朝鮮通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73。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譯:《朝鮮通史》(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74。
Yi Ki-baek, A New History of Kore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