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詳細生平介紹

白居易詳細生平介紹

  白居易對文學創作非常地投入,少年時認真地投入學習,甚至到影響健康,提早出現衰老的症狀,不同於其他大多數的詩人,白居易在世時他的作品就已經得享盛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行第二十二,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另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夥伴。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唐宣宗稱之為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天上謫仙人轉尊稱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新羅、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並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白居易生平

  祖籍與家世

  據史籍記載,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自述白起之後,白起24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白邕5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今陝西渭南),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白溫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近代有學者認為白居易可能是胡人的後裔,一說龜茲王族後裔,然而也有反對意見。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曾任棗、鞏二縣令。父親白季庚,唐德宗建中年間任彭城令,對抗李正己的叛變有功,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別駕等官職,並賜緋魚袋,兼徐泗觀察判官。後來歷任衢州、襄州別駕。白居易的外祖母也是白氏出身,因此白居易的.母親陳氏,與白家之間本有血親關係。

  早年生活(32歲以前)

  白居易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生於生於河南新鄭,後因戰亂等因素,遷徙于越中、衢州、符離、襄陽、洛陽、長安等地。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較多接觸和了解。787年,白居易至長安,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顧況見到白居易的姓名時,曾調侃地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及至看到他的詩篇,才感嘆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

  799年,白居易開始投入科考。800年進士及第,隨後回家鄉探望親戚。802年試書判拔萃科及第,與同時及第的元稹訂交,成為終身的好友。803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定居於長安。

  作品例舉:《賦得古原草送別》:768、《百道判》:3561。

  長安與早年的仕官生活(32歲—44歲)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取楊汝士之妹(即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作品例舉:《策林》:3436、《長恨歌》:659、《秦中吟》:80、《新樂府》:136、《自吟拙什因有所懷》:331。

  江州與貶謫生涯(44歲—49歲)

  宜昌三遊洞詩人,中為白居易、左為白行簡、右為元稹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818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於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而白居易母五年後才去世,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