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絨草

藥材名稱:薺薴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臭蘇、青白蘇(《日華子本草》)。

基源:為脣形科石薺薴屬植物薺薴的根、莖、葉。

原植物:薺薴Mosla grosseserrata Maxim.[Orthodon grosseserratum(Maxim.)Kudo]

歷史:《綱目》載:“薺薴處處平地有之,葉似野蘇而稍長,有毛,氣臭,山人茹之,味不甚佳。”又引《日華子本草》釋水蘇雲:“一名臭蘇,一名青白蘇,正此草也,誤作水蘇耳。其葉似水蘇而臭,似白蘇而青,故有二名。”

形態: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平展,葉卵形,基部全緣,漸狹成柄,先端全緣,銳尖,兩邊均有3~5枚大齒(有時附加1~2小齒)。總狀花序較短,全部頂生於枝上;苞片披針形,比花梗長。花萼被短柔毛,果時近於無毛,被光亮腺點,上脣具銳齒,中齒較短;花冠為花萼長之1.5倍,長為寬的2倍,無毛環,不育雄蕊的藥室明顯。小堅果比萼筒短,近球形,基部略銳尖,具疏網紋,基部小窩點明顯,同色。

生境與分佈:分佈於遼寧、吉林、江蘇、安徽。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莖、葉。

化學性質

全草含精油0.11%~0.5%,精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約佔90%。L-甜沒藥烯(L-Bisabolene)約佔4%,d丁香烯約佔2%,其他還有蔞葉酚(Betelphenol)、松油烯、胡椒酚(Chavicol)、百里香酚、香荊芥酚、水芹烯、百里香醌(Thymoquiinone)等。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