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詡(?~137)

[拼音]:Zhuangzi

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及其後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52篇。唐陸德明所著《經典釋文·序錄》說:“《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據陸德明所記:司馬彪注21卷,52篇,內篇 7篇,外篇28篇,雜篇14篇,解說3篇;崔注10卷,27篇,內篇7篇,外篇20篇;向秀注20卷,27篇,內篇7篇,外篇20篇;郭象注33篇,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陸德明所列諸本,現僅存郭象編輯註釋的33篇。

關於《莊子》內、外、雜篇的異同,各篇的真偽、年代,爭論已久。宋代蘇軾開始懷疑《盜跖》、《漁父》、《讓王》、《說劍》4篇非莊子所作。此後,不斷有學者探討這一問題。明代焦竑說:“內篇斷非莊生不能作,外篇雜篇則後人竄入者多”,認為《胠篋》等篇是“秦末漢初之言”。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內篇與外、雜篇的思想傾向不一致,因此內篇為莊子所著,外、雜篇出於莊子後學之手。他說:“外篇非莊子之書,蓋為莊子之學者,欲引申之,而見之弗逮,求肖而不能也。以內篇參觀之,則灼然辨矣”;“雜篇言雖不純,而微至之語,較能發內篇未發之旨”。近人羅根澤對外、雜篇的各篇作了具體分析,認為有的是戰國末年反對儒家的“左派道家”所作,有的是與儒家妥協的漢初“右派道家”所作,有的出於秦漢間的神仙家,有的為莊子一派的後學所作,有的為老子一派所作,有的是兼宗老、莊兩家的作品,有的是漢初道家的隱逸派所作,有的是戰國末的縱橫家所作。

近人王叔岷、馬敘倫對陸德明所說“內篇眾家並同,自餘或有外無雜”作了考釋。王叔岷認為“內篇眾家並同”,只是說各家都有內篇,至於內篇包括哪些篇各家並不同,“今本內外雜篇之名實定於郭氏,則內篇未必儘可信,外雜篇未必儘可疑”。馬敘倫認為所謂“有外無雜”,只是說有些家只分內、外篇,不立雜篇名,並不是沒有為郭象列入雜篇的那些篇目。

60年代初,對《莊子》內篇的年代問題以及內、外篇區分的意義問題,展開了討論。任繼愈認為內篇不代表莊子的思想,是漢初後期莊學的作品,外、雜篇則代表了莊子的思想。馮友蘭認為,研究莊子哲學,應該打破郭象本內、外篇的分別。張德鈞認為內篇不是漢人的著作。現代學者張恆壽認為,內篇的思想當屬戰國中期,而內篇的題目是漢代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所加。

當前學術界通行的看法是:內篇為莊子所著,外、雜篇的思想與內篇不盡一致,可能摻雜了莊子門人和後學以及道家其他派別的作品,但外、雜篇的某些篇章也反映了莊子的思想。

內篇

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三篇。《齊物論》以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齊壽夭為主要內容。 全篇從 “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命題出發,論證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本無確定不變的是非標準,一切是非之爭,都是對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對認識的片面性,但最終倒向相對主義。《逍遙遊》借用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放棄一切大小、榮辱、生死、壽夭的差別觀念,逍遙自在,在精神上修養一種“至人”的超現實的境界。《大宗師》以論道和論修道為主要內容,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得道的“真人”達到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忘仁忘義,忘記知識,甚至生命,唯天命是從。

外篇

《駢拇》、《馬蹄》、《胠篋》和《在宥》四篇,一般認為非莊子所作,著作年代較晚。《秋水》篇則被認為是最能體現莊子思想的。王夫之說:“此篇因逍遙遊齊物論而衍之”。篇中借河伯與海若的對話說明萬物的大小、貴賤、生死、是非都是相對的。因此,“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根據這個道理,應該一切任其自然,反對人為。

雜篇

《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四篇,一般認為與莊子的思想有牴觸,出於後人之手。雜篇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寓言》和《天下》兩篇,《寓言》的主旨是說明《莊子》表達“道”的手法。莊子認為一般的名言、概念不能表達“道”,但又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認為用寓言表達哲學道理,十之九能被人信;借重古人的話,十之七能被人信,別人怎麼說,我就跟著說,利用別人的話,即所謂卮言,可以達到齊是非、齊彼我。莊子以“卮言”為“曼衍”,說明他運用的概念是流動、靈活的。但他這種卮言是主觀地運用了概念的靈活性,導致了相對主義的詭辯。《天下》可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哲學史論文。它提出了一種哲學史觀,認為諸子百家的形成是“道術將為天下裂”的過程。它闡述了先秦各學派的中心思想及其活動情況,並列舉了重要的代表人物。它認為諸子百家只察見一個片面便自以為是。同時,它又肯定“百家眾技”猶如人身的五官,“皆有所長,時有所用”。它對諸子百家的批評和肯定有片面性,但它對諸子百家的寬容態度是可取的。這篇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史料。

《莊子》的影響

在漢代未被重視,到魏晉時期才產生重大影響, 它和《周易》、《老子》 一起並稱為“三玄”。唐天寶元年(727),詔號《莊子》為《南華真經》,《莊子》正式成為道教的經典之一。《莊子》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魯迅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莊子》書中還包含不少先秦時期的自然科學資料。

對《莊子》的註釋

以晉時郭象《莊子注》最為有名,系根據向秀的注擴充、修改而成,註文與原意不盡合,因作者借注而發揮自己的思想,是當今通行本之一,有古逸叢書覆宋本、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影明世德堂本、四部叢刊影宋本等。唐陸德明的《莊子釋文》、成玄英的《莊子疏》,均是據郭注寫成的。成玄英疏有道藏本。以後比較重要的註釋有:明代焦竑《莊子翼》,收集了明以前各家對《莊子》的解釋,有明萬曆刻本及清刻本。清末郭慶藩《莊子集釋》,包括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又吸收了清代學者關於《莊子》的文字考訂成果,有思賢講捨本,諸子整合本、中華書局標點本,是當今通行本之一。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比較簡明,有清刻本、諸子整合本,也是當今通行本之一。近人馬敘倫《莊子義證》,對《莊子》的文字作了許多校勘和考訂,有商務印書館刊本。近人王叔岷《莊子校釋》,收集了現在所有《莊子》的不同版本,作了很多校勘,重點在文字考訂,有商務印書館刊本。最近中華書局出版了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此書在註釋與譯文方面,頗為用力。(見彩圖)

參考文章

莊子:人生的目的就是養生保健養生莊子曠達處世得長壽保健養生莊子:做至真至聖之人保健養生帶“莊子”的詩句大全(13句)文學莊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莊子名言名句100句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