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
藥材名稱:柃木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異名:硐龍絡(苗名,《貴州草藥》)。
基源:為山茶科柃屬植物柃木的枝葉或果實。
原植物: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又名海岸柃(《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3m。嫩枝有稜。單葉、互生,有短柄;柄長約3mm;葉片薄革質,橢圓形或矩圓披針形,長3~6cm,寬1.5~2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齒。花單性,雌雄異株,1~2朵腋生;萼片5,卵圓形;花瓣5,紫白色;雄花有雄蕊12~15;雌花花柱長1.5mm,3裂。漿果圓球形,直徑約4mm。花期4-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69頁.圖3467)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陰溼處。分佈於浙江、臺灣。朝鮮、日本也有。
注 《湖南藥物志》所記載的柃木非本種。
藥性
性味:苦、澀,平。
功效:祛風除溼,消腫止血。
主治:風溼關節痛,腹水,外傷出血。《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溼關節疼痛,腹水,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腫痛:柃木枝葉15g,飛蛾七15g,水煎服。” ②《貴州草藥》:“治風溼關節疼痛:硐龍絡葉或果適量,煨水薰洗患處;又用硐龍絡葉或果30g,煨水服。” ③《貴州草藥》:“治臌脹:硐龍絡葉、果各60g。煨水服。” ④《貴州草藥》:“治外傷出血:硐龍絡葉搗絨,外敷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