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李

藥材名稱:榧螺

名稱出處:《中國藥用動物志》

概況

基源:榧螺科榧螺屬伶鼬榧螺和紅口榧螺,藥用其乾燥貝殼。

原動物:伶鼬榧螺Oliva rnustelina Lamarck,又名馬齒螺。紅口榧螺Oliva miniacea(Reading),又名馬齒螺(《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形態:伶鼬榧螺貝殼呈筒狀,如香榧子。殼質厚而堅實。螺層約7層,縫合線呈溝狀。殼塔低而短,殼頂稍尖,很少破損,各螺層逐漸增長,至體螺層則驟然脹大,其高度約為殼塔高度的20倍。殼面光滑如瓷,生長線細密。體螺層前端有一帶狀橫肋。殼表面為淡黃色,體螺層表面飾有黃褐色鋸齒狀的花紋;殼內表為紫褐色。殼口窄長,前端較寬。前溝短、後溝狹小。外脣較厚,邊緣光滑完整,趨向翻曲,其內緣色較淡,上方略呈喙狀突,殼軸上具肋狀的褶襞,其前端較粗壯。無厴,一般殼高為32mm,殼寬約為殼高的1/2,較大的個體殼高可達35mm。(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37頁.圖40)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潮間帶至潮下帶40餘米深的沙質海底,潮水退後常鑽入沙內潛伏。分佈於中國東海和南海。

紅口榧螺殼比前種大,亦呈筒形。殼質厚而堅固。螺層約8層,縫合線呈溝狀。殼塔低而短,殼頂高起,很少破損。體螺層長大,其高度約為殼高的8倍。殼面光滑,具有很強的瓷光。生長線的細密,在接近殼口處形成數條肋狀褶,殼表面色澤和花紋有變化,通常多呈淡黃色,有時微呈淡藍綠色、體螺層通常具有3條慄褐色橫帶及鋸齒狀或波紋狀的花紋。亦有極少數個體殼表面全為黑褐色而無花紋,殼口狹長,前部較寬,邊緣完整色淡,內面為橘紅色,因而得名。前溝寬短,後溝小。外脣薄,略向內彎曲,內脣薄,貼附於體螺層上。殼軸具橫肋,前端的橫肋較粗。無厴。一般殼高為72mm,殼寬30mm。較大個體殼高可達80mm。(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38頁.圖41) 生活在細沙質的海底,棲息水層稍深,潮間帶尚未發現,漁民在近海拖網時常可捕獲。分佈於南海。

生藥

採集:四季均可捕捉,在退潮時可到海灘上掘泥收捕,捕後置沸水中燙死,取殼備用。

藥性

功效:清燥潤肺,平肝潛陽。

主治:高血壓、頭暈、青盲內障、骨蒸勞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