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舌

藥材名稱:滑石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液石(《別錄》),畫石(《本草衍義》),硬滑石、活石(《中藥志》)。

基源:滑石為矽酸鹽類滑石族礦物。

原礦物:滑石正品一般指滑石Talcum。

歷史:最早記載滑石的文獻是《本經》,列為上品。李時珍釋其名曰:“滑石性滑利竅,其質又滑膩,故以名之。”蘇恭謂:“此石所在皆有。嶺南始安(今廣西省桂林市)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出掖縣(今山東省掖縣)者,理粗質青有黑點,惟可為器。”陳藏器雲:“始安者軟滑而白,宜入藥。”雷

認為:“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畫石上有白膩文者,真也。烏滑石似堅,畫石上有青白膩文,入用亦妙。”以上歷代本草所述的主要產地、性狀、色澤、質地與現今滑石完全一致。現今亦認為色白、潤滑者質佳。在華東地區、四川等地習用的一種滑石,是礦物高嶺石,為了與滑石區分,商品稱其為軟滑石;滑石稱為硬滑石。

形態:滑石為單斜晶系。偶見假六方形或菱形的片狀單晶體。通常成緻密塊狀、葉片狀、纖維狀集合體產出。顏色一般為白色或灰色,淡綠色,有時染色很深。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澤。硬度1。密度為2.58~2.83g/cm3。薄片撓曲,但不具彈性。手觸之有滑膩感。能耐火。不溶於酸。

產狀:滑石是一種富鎂質的變質礦物。主要成因有熱液蝕變和接觸變質兩種。超基性岩的皂化(是指形成富含滑石的一種圍巖蝕變)屬於前一種。皂化經常與蛇紋石作用相伴,所以滑石與蛇紋石經常共生。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滑石見於矽質白雲岩中。

產地 主產遼寧、山東、江西,四川、雲南、廣東、廣西、河北等地亦產。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挖出後,除去泥土、雜石。藥材產於江西、山東、江蘇、陝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遼寧。

鑑別

性狀:滑石為塊狀、片狀集合體,呈扁片形、斜方形或不規則形塊狀。白色、青白色或淡黃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珍珠光澤或蠟樣光澤。體較重,質軟細膩,可在紙上書寫不劃破紙張。手摸之具滑膩感,無吸溼性,置水中不崩散。無臭,無味。

顯微 於透射偏光顯微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低正突起。最高幹涉色為三級橙色;平行消光或近於平行消光;正延長符號。二軸晶;負光性。

理化:①取滑石粉末0.2g,置鉑坩堝中,加等量氟化鈣或氟化鈉粉末,攪拌,加硫酸5ml,微熱,立即將懸有1滴水的鉑坩堝蓋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堝蓋,水滴出現白色混濁。 ②取滑石粉末0.5g,置燒杯中,加入鹽酸(4→10)10ml,蓋上表面皿,加熱至微沸,不時搖動燒杯,並保持微沸40分鐘,取下,用快速濾紙濾過,用水洗滌殘渣4~5次。取殘渣約0.1g,置鉑坩堝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氫氟酸5ml,加熱至冒三氧化硫白煙時,取下冷卻後,加水10ml,使溶解,取溶液2滴,加鎂試劑1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4→10)使成鹼性,生成天藍色沉澱。

加工炮製:常用的炮製品有滑石和水飛滑石。 ①滑石:將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砸成碎塊,粉碎成細粉。 ②水飛滑石:取滑石細粉,加水適量共研細,再加多量的水,攪拌,傾出混懸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覆運算元次,除去沉下的雜質,合併混懸液,靜置後,分取沉澱,乾燥,研散。

貯藏:置乾燥處,防塵。

化學性質

滑石習稱“肥皂石”,主含矽酸鎂,其化學式Mg3(Si4O10)(OH)2[1]或3MgO·4SiO2·H2O[2],其中MgO31.7%,SiO263.5%,H2O4.85%[3]。還常含有FeO、Al2O3、K+、Na+、CaO等雜質[2],又謂含矽酸鋁雜質[4]。本品呈不規則塊狀或片塊,白色,不純者稍帶灰、紅、黃、褐及綠色。單斜晶系,晶體為六方和菱形板狀,具玻璃樣光澤,薄片半透明或微透明。比重2.7~2.8,質較軟而實,硬度為1~1.5(莫氏計),條痕白色,用指甲可以刮下白粉,觸之有滑潤感,舐之微涼而不粘舌[2]。本品加熱至900℃仍穩定,幾乎不溶於水、稀的無機酸和鹼液,但溶於熱的濃磷酸[3,4]。

參考文獻

[1] A.F.Wellis,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5th ed,Clarendon Pr 84:1028。


[2] 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500。


[3] 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John-Wlley and Sons,New York,Vol22,1983:523。


[4] Harry G.Brittain,Analytical Profiles of Drug Substances and Excipients Vol.23,199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