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黃花

藥材名稱:蛤蟆魚

名稱出處:《中國動物藥》

概況

基源:為鮟鱇科黃鮟鱇屬動物黃鮟鱇、黑鮟鱇,藥用其頭骨。黃鮟鱇屬中國有2種。

原動物:黃鮟鱇Lophius litulon(Jordan),又名老頭魚、結巴魚、海蛤蟆(《中國藥用動物志》)。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Vahl)

形態:黃鮟鱇體前端平扁,呈圓盤狀,向後細尖,呈柱形。體柔軟,無鱗,頭和體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頭很大。吻寬闊,平扁。眼較小,位頭背方。口寬大,上下頜、犁骨及舌上均有尖形牙,下頜牙1~2行。鰓孔寬大,位於胸鰭下緣後方。體無鱗,在頭體上方及兩頜邊緣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皮質突起。具側線。背鰭Ⅵ9,前2個鰭棘位於吻背部,頂端有皮質穗,第3鰭棘位於前背背側,後方3鰭棘均短,且由鰭膜相連。第2背鰭位於尾部。胸鰭很寬,側位,圓形,輻狀骨2塊在鰭基形成臂狀。腹鰭短小,喉位。臀鰭8~11。尾鰭近截形。體上方為紫褐色,有許多極小白點,各鰭為黑色,體下方白色,口內底前部為黃色。

生境與分佈:生活在近海,常棲伏水底。用背鰭棘上端肉餌來誘捕小魚。能發出似老人咳嗽之聲音。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

黑鮟鱇體平扁。頭大呈圓盤形。軀幹部短粗,圓錐形。體光滑柔軟,無鱗。頭的周緣及體側具發達的分枝狀皮質觸手突起。眼較小,眶上部及後部具骨質棘。口大,寬闊,前位,下頜突出,兩頜具強尖銳牙3行以上。鰓孔大,位於胸鰭基部的腹面。背鰭V,8~9,第1背鰭鰭棘呈絲狀,第1鰭棘位於吻端,尖端具一皮質穗,第2背鰭位於尾部,肩部每側各生有1突出大棘,其上生有2~7個小棘。胸鰭較發達,具1長的假臂埋於皮下,腹鰭喉位。臀鰭6~7。尾鰭截形。體背黑褐色,腹面白色,臀鰭白色,口內底的前方具黑褐色斑紋。棲近海,為底層魚類,常潛伏海底,用背鰭棘上端肉餌來引誘捕食小魚。分佈於東海、南海。

生藥

採集:捕捉後殺死,取頭骨晒乾備用。另將肝臟也分別儲存。

化學性質

附 冰鮮魚含組胺0.14mg/g。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