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肉

藥材名稱:杜衡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馬辛、馬蹄細辛、馬蹄香(《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細辛屬全世界約90種;中國約30種、4變種、1變型,其中藥用的有15種。

原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

歷史:杜衡始載於《別錄》雲:“杜衡生山谷,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暴幹。”弘景曰:“根葉都似細辛,惟氣小異爾。”恭曰:“生山之陰,水澤下溼地。葉似葵,形如馬蹄。根似細辛、白前等。”《圖經本草》載:“今江淮間皆有之。春初於宿根上生苗,葉似馬蹄下狀,高二、三寸,莖如麥稿粗細,每窠上有五七葉,或八九葉,別無枝蔓。又於莖葉間罅內蘆頭上貼地生紫花,其花似見不見,暗結實如豆大……其根成空,有似飯帚密鬧,細長四五寸,粗於細辛,微黃白色,味辛,江淮俗呼為馬蹄香。”以上形態描述與現今杜衡形態基本相似。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根叢生,稍肉質,直徑1~2mm。葉片闊心形至腎心形,長和寬各為3~8cm,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兩側裂片長1~3cm,寬1.5~3.5cm,葉面深綠色,中脈兩旁有白色雲斑,脈上及其近邊緣有短毛,葉背淺綠色;葉柄長3~15cm,芽苞葉腎心形或倒卵形,長和寬各約1cm,邊緣有睫毛。花暗紫色,花梗長1~2cm,花被管鍾狀或圓筒狀,長1~1.5cm,直徑8~10mm,花被裂片直立,卵形,長5~7mm,寬和長近相等,平滑、無乳突皺褶;藥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離生,頂端2淺裂,柱頭卵狀,側生。花期4~5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第542頁.圖108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800m以下林下溝邊陰溼地。分佈於中國華東、河南南部、湖北、四川東部。

生藥

採集:4~6月間採挖,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河南。

鑑別

性狀:全草常捲曲成團。根莖呈不規則細圓柱形,長約2cm,直徑1~3mm,表面淺棕色或灰黃色、粗糙,有多數環節,下部簇生多數須狀根。根長可達7cm,直徑1~2mm,表面灰白色或淡棕色,具縱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類白色。葉灰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呈寬心形或腎狀心形,長與寬各為3~8cm,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葉柄長3~15cm。花常為1~2朵腋生,多皺縮,暗紫色。氣芳香,味辛。以根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根橫切面:表皮殘存;外皮層細胞1列;皮層有澱粉粒,油細胞散在,內皮層明顯;初生木質部4~5原型。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內側有厚角組織;皮層寬廣,含澱粉粒和油細胞;內皮層明顯;維管束外韌型,髓部明顯。葉的表面製片:上下表皮的氣孔均為不定式,並具類圓形油細胞,上表皮者直徑32~40μm,下表皮者直徑28~36μm。上表皮葉脈上有由1~4個細胞組成的保護毛,長132~160μm,直徑32~40μm,脈間部分保護毛稀疏,形態相同。下表皮無毛。氣孔指數20.5~20.7。柵表比3~3.1。(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113頁.圖113、114、115)

理化:取全草50~100g,切碎,用揮發油測定器提出揮發油。取一定量揮發油,用乙醚稀釋成1∶10的溶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1,8桉油素、甲基丁香酚為對照,以苯-乙酸乙酯(95∶5)為展開劑,展距17.3cm,噴1%香草醛濃硫酸試液顯色。(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第114頁圖116)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後切段,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含揮發油約1.4%,油的主要組成為黃樟醚(Safrole)、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香葉烯(Myrcene)、1,8-桉油精(1,8-Cineole)、檸檬烯(Limonene)、異松油烯(Terpinolene)、樟腦、龍腦、β-古芸烯(β-Guriun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細辛醚(Asaricin)、異甲基丁香酚(Isomethyleugenol)、肉豆蔻醚(Myristicin)、欖香素(Elemicm)、卡枯醇(Kakuol)以及反式異甲基丁香酚(trans-Isomethyleugenol)[1]。另從杜衡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得到杜衡素A(AsaruminA)(1)、杜衡素B(2)、杜衡素C(3)、杜衡素D(4)、欖香素、α-細辛醚(α-Asarone)、亞油酸等7種化合物[2,3]。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通訊 1978;(9):391。


[2] 生藥學雜誌(日) 1989;43(3):230。


[3] 中藥資源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