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筍片

藥材名稱:藥醬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土蓽茇(《食療本草》),蒟青、檳榔蒟(《嶺南草藥志》),青蔞、香著(《廣東中草藥》)。

基源: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蔞葉的果穗。胡椒屬約2000種,中國產60餘種。

原植物:蔞葉Piper betle L.

歷史:《唐本草》雲:“蒟醬生巴蜀,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實似桑椹,皮黑肉白……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綱目》雲:“按嵇含雲:蒟子可以調食,故謂之醬,乃蓽茇之類也,故孟詵《食療》謂之土蓽茇。”《綱目拾遺》雲:“蔞油”項下雲:“蔞,即蒟也。嶺南人取其葉,合檳榔食。”此處所言的植物應為上述蒟醬。

形態:攀援藤本;枝稍帶木質,節上生根。葉紙質至近革質,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腺點,長7~15cm,寬5~11cm,葉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葉鞘長約為葉柄的1/3。花單性,雌雄異株,聚整合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盾狀,直徑1~1.3mm;雄蕊2枚,花葯腎形,2裂。雌花序長3~5cm,於果期延長;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於肉質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頂端被絨毛;柱頭通常4~5,披針形,被絨毛。漿果有絨毛,下部與花序軸合生成一柱狀、肉質、帶紅色的果穗。花期5~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343頁.圖686)

生境與分佈:中國東起臺灣,經東南至西部各省區均有栽培。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馬達加斯加。

生藥

採集:秋後果實成熟時採摘,晒1日後,縱剖為2,晒乾。藥材產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果穗黑褐色,呈彎曲的長條狀,長3~6cm,果柄長2~4cm,具縱溝紋。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色較淺。氣特殊,味辛辣。

以乾燥不黴,味辣而濃者為佳。

化學性質

根含β-谷甾醇。

參考文獻

CA 1972;77:12383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