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

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由於外界事物接觸而引發思想的火花,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感悟,想法都記錄下來。但是,感悟的文章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1

  在一眾好評聲中去看了這部奧斯卡最佳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顏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卻會讓很多人看完之後會心一笑或是潸然淚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經足夠精彩。

  故事以黑人種族歧視為主題,圍繞一場巡演經歷展開。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請了一個“能解決一切麻煩”的白人做全程司機,於是高冷鋼琴家和胡說藝術家便展開了一場公路旅行,而綠皮書是一本專門為黑人而寫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個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酒店和餐館。

  白人司機託尼原本處在社會下層靠體力謀生,愛耍小聰明,愛佔便宜,頭腦靈活,身體強壯,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這並不妨礙他也是一個愛家的人,明明看起來吊兒郎當浪蕩灑脫的人因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賺錢,即使是幹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所以這才有了他和黑人鋼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對黑人有所偏見,曾經扔掉自己家裡黑人用過的杯子。而博士雖然是擁有著財富和地位的偉大鋼琴家,身份高貴,涵養深厚,可以說是超脫世俗的理想形象,但還是逃脫不了別人對黑人的偏見和歧視。所以兩人從某些方面來說,勢均力敵,都對這個世界有著無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剛開始,兩個人就只是單純的僱傭和被僱關係,互相看不順眼,但一個因為涵養,一個因為利益,卻又不能做出什麼出格傷人的事,這樣的關係顯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場演出順利進行,託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後來在給妻子的信中說道,他就是一個天才。在前往下一個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樂時,託尼因發現博士不認識其歌手而大驚。黑人歌手似乎是一個稀有物種,而同為音樂家的博士卻不認識。而他們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後,故事也進入了全片的高潮。當託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後,博士終於爆發下車,說出了他一直以來的憋屈: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你告訴我,我是誰!作為一個聰明人,託尼也馬上理解了博士說的話的含義,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打破那種族差異,至此,我想託尼已經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對待這位孤獨的鋼琴家,而不是以膚色人種。作為一個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獨的,但他卻還堅守著,孤獨的向前。就像託尼後來說出那句:孤獨的人最難邁出第一步。

  在最後一站,邀請者因為黑人身份拒絕了博士進堂入餐的要求。而這裡託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為那場對話發生了巨大轉變:託尼變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卻開始爭取自己的利益。由於邀請者的堅持,博士也強硬的放棄了演奏,轉頭和託尼去了一個黑人酒吧。隨著女老闆的“挑釁”,博士的一曲爵士讓他找回了那種可能從未有過的做黑人的快樂。

  故事結束時,本以為不想和託尼家人一起過聖誕的博士最後還是去了。一場旅行似乎讓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夠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時候,膚色只是表面的,偏見也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真正能夠改變人種歧視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2

  《綠皮書》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說實話我是有一份意外與驚喜的,當然沒人會懷疑這是一部敘事流暢,情感細膩,緩緩道來卻又充滿力量與感動的佳作,然而這部影片在討論的問題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種族主題。然而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在美國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共識,所以才一直被討論呢?

  《綠皮書》裡的人物設定是我認為是這個劇本成功的關鍵與基礎,主人公託尼是一個義大利移民後裔,雖然也是白色人種,但是卻也遭到同為白種人的歧視,這為他建立起對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決定性因素。而唐則被塑造成了一個極具戲劇衝突的人物,身為社會身份最底層的黑人,卻從事著鋼琴演奏家這麼一個出入上流社會的職業。當他在紐約的時候,身居豪宅,然而卻也沒有完全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個細節就是,當託尼在被僱傭的時候,起初並沒有被告知僱主是個黑人。當到了南方,這種歧視完全就放在臺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館裡,演出的餐廳卻不給他用餐。當唐被邀請到一個莊園裡表演,受到了上賓的禮待,然而廁所卻只能使用室外的。兩個個性鮮明且邏輯成立的角色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在編劇和導演的細心編排之下,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旅程,最終改變了他們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是託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這也是整個電影裡面託尼思想的轉折點。在劇本的創作上,編劇並沒有用事件而是選擇了用藝術的感染力來起到這個轉變作用,這種手法在音樂劇中會比較常見,在電影裡則有點冒險,因為電影是畫面的敘事,但凡演員的演技或者導演的分鏡上略有瑕疵,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便無法體現,這種轉變則會無法被觀眾接受,整個影片會毀於一旦。但幸好,他們做到了,他們把藝術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獨一無二地《綠皮書》。

  要我用一句話來歸納影片的話,就是我這篇讀後感的標題:“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更像是一個夢想。我們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著,但近年國際社會持續動盪不安,歐洲移民問題,各國貿易摩擦,美國排外政策,包括這次香港的動亂,好像都在揭示一個答案:當經濟下滑,生活質量甚至生存產生問題時,所有人都只會為自己而去活著。在這種時期,《綠皮書》可能會給一些人們帶來感動與思考,但是並不能改變什麼,就像影片中最後的結局,最終被改變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但是我希望“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這不只是一個空想,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藝術感動,找到新一層生命的意義時,世界就會被改變。

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3

  如果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著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裡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著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脫,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於胸的正義。但卻也有著衝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据。因為衝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溫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你怎麼選?

  很多人說,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託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託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嚮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並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著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鬆,更灑脫。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託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後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著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溫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4

  《綠皮書》大概講的一個黑人鋼琴家為了去美國南方巡迴演出不得不找一個白人、能解決問題的司機加保安跟自己同行,而在這途中兩個人遇到了很多人簡單定義有好人有壞人,遇到了很多事,有開心有難過,最後鋼琴家走出自己的籠子和白人司機一起過聖誕的故事。

  那為什麼是不得不找一個能解決問題的白人司機呢?因為他皮膚是黑色的,他只能按照《黑人駕駛員綠皮書》去住嘈嘈雜雜的黑人專屬小旅館;因為他皮膚是黑色的,他不能和白人同伴一起喝酒、和白人美女聊天;因為他皮膚是黑色,邀請他來表演的主人讓他去室外解決上廁所問題;因為他是皮膚是黑色,飯店老闆堅決不讓他進飯店正常吃飯;因為他皮膚是黑色,小酒館的白色膚色的人可以肆意調笑羞辱他;因為他皮膚是黑色,警察不加思考就把他抓進了監獄;因為他皮膚是黑色的,服裝店老闆不給他試衣服的機會;因為他皮膚是黑色的,同樣的黑人認為他一身正裝也只是管家制服……因為他皮膚是黑色的,他必須找一個白色的司機保護自己。在當時的美國特別是南部,膚色就是原罪。

  正如鋼琴師的同伴所說,你以為他為什麼放棄在大道上受人尊敬的,甚至多三倍的工資的光鮮工作而來南方巡演?我開始也不太懂他為什麼要南下巡遊,直到他因為車出問題不得已停下來卻看見自己的同胞在種植園裡穿著破爛的衣服甚至分不清性別得都在拿著鋤頭麻木得揮起來又扔它掉下去得工作,直到他在滂沱的雨中讓司機停下車,開啟車門快步走進雨中而不停止時,我好像知道了,“我獨自忍受輕視,因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你說我住在城堡裡?那告訴我,託尼,我是誰?”我想,他是來尋找自己。

綠皮書影片觀看感悟5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開頭不夠吸引人,當看到託尼和人比賽吃熱狗,以26個獲勝時才有了看下去的興趣。之後,才進入托尼與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兩個階層不一樣的人在旅途中從僱傭關係到朋友關係,體現了友誼的進化。

  種族歧視沒有經歷,階層歧視也不想探討,只是電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友誼。

  產生友誼的基礎在於近距離接觸。託尼與唐同乘一車,大部分白天時間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膚色與階級也不能阻止友誼的產生。“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情誼與日俱增。他們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狹小的空間裡,交流頻率多了,友情也就產生了。像學生們,總是從離的近的開始交朋友。上大學以前,座位的左鄰右舍是最親近的;上大學以後,室友是最親的。

  友情的交流從吃喝開始。《綠皮書》裡,託尼逼著唐一起吃炸雞,分享美食也是在傳遞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風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時候比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時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學裡的哥們,想表達下友情,總是以吃飯為媒介的,有時候還需要些酒助興。在吃吃喝喝間拉近了彼此的友情。開學了要一起吃飯,放假前要一起吃飯,過節了要一起吃飯……

  《綠皮書》裡的託尼與唐,一起走過一段路,吃過一樣的美食,友情自然產生了;我們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樣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對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