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白蠟樹皮
藥材名稱:銀不換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散血丹、山豆根、大葉金鎖匙(廣東),銀鎖匙、金線風(廣西),九條牛、豬腸換(海南)。
基源:為防己科輪環藤屬植物毛葉輪環藤的乾燥根。
原植物:毛葉輪環藤Cyclea barbata(Wall.)Miers,又名毛
箕藤(廣東)。
歷史:銀不換之名未見於歷代本草,現時兩廣地區的中草藥手冊中,每以大葉金鎖匙為藥名收載本品。
形態:草質藤本。根長圓柱形,稍扭曲,直徑1cm左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莖纖細纏繞,有縱條,嫩枝被長柔毛。葉互生,薄紙質或近膜質;葉柄密被長柔毛,近盾狀著生,葉片三角狀闊卵形,長5~10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微凹或近截平,兩面被柔毛,全緣,緣毛甚密,掌狀脈7~9條,自葉柄著生處放射伸出。花序腋生,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密傘花序排列成圓錐狀,具1~2回分枝,被長柔毛,雄花萼筒杯狀;背面被長硬毛,萼4裂,裂片寬三角形,花冠筒淺杯狀,雄蕊柱稍伸出;雌花序下垂,密傘花序排列成總狀,雌花萼片2,近圓形,背面密被硬毛,花瓣2,扁圓形,無毛,子房密被硬毛,柱頭裂片尖銳。核果扁圓形,內果皮骨質,背部2側各有2行疣狀小突起。花果期8~11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104頁.圖85)
生境與分佈:生於潮溼山地、林邊、路旁及丘陵灌叢中。分佈於廣東、廣西。
化學性質
含粉防己鹼(Tetrandrine)、粒枝鹼(Isochondro-dendrine)、異粉防己鹼、高阿莫靈鹼(Homoaromoline)[1],防己醇靈鹼、小檗胺、利馬辛[(-)-Limacine]],單甲基粉防己鹼氯化物、α-輪環藤酚鹼、β-輪環藤酚鹼[2],木蘭鹼(Magnoflorine)、原槲皮醇(Protoquercitol)[3]和左旋箭毒鹼[(-)-Curine][4],縐唐鬆草鹼[(+)-Thalrugosine],盾葉輪環藤鹼[(-)-Cyleapeltine][5]。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68。
[2]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69。
[3] CA 1982;96∶82753e。
[4] 科學通報 1979;24(12)∶574。
[5] J Nat Prod 1993;5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