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蜀葵

藥材名稱:鴨腳艾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異名:雞鴨腳艾(《綱目拾遺》),雞甜菜(《陸川本草》),鴨腳菜、甜艾(《南寧市藥物志》),珍珠菊、土鰍菜(《福州中草藥手冊》),四季菜《(浙江藥用植物志》)。

基源:為菊科蒿屬植物白苞蒿的全草。

原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

歷史:《綱目拾遺》稱雞鴨腳艾,其名下引《百草鏡》“葉細多岐,間有闊者雜之,

蕤如雞鴨腳故名,搓之作艾香,治腳氣,疝氣。”由上述,結合商品藥材原植物鑑定等,應為本品。

形態:多年生草本。主根明顯、側根細長。莖常單生,高50~200cm,褐綠色,初疏生白色蛛絲狀柔毛,後脫落。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或長卵形,一~二回羽狀全裂,花時多凋謝;中部葉葉柄長2~5cm,葉片長卵形,長5.5~12.5cm,寬4.5~8.5cm,裂片形狀變異大。頭狀花序長圓形,直徑1.5~3mm,無梗,在莖頂組成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半膜質,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背面無毛;雌花3~6朵,花冠狹管狀,2齒裂,花柱細長,頂端2叉;兩性花4~10朵,花冠管狀,花葯橢圓形,頂端附屬物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頂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534頁.圖6482)

生境與分佈:生於約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中或山谷溼潤處。除中國東北和青海、新疆外,幾遍佈中國各地。東南亞各國也多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晒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揮發油和氨基酸[1],莖葉中分離得到治疝草素(Herniarin)、香豆素(Coumarin)和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1,2]。其中治疝草素和傘形花內酯具有驅蟲、鎮靜、利膽、抗菌、止血等作用,前者還具有顯著護肝作用,為治療慢性肝炎的活性成分[2]。從揮發油中分離出具有平喘、抑菌活性的白花蒿烯醇(Lactiflorenol)(1)、匙葉桉油烯醇(Spathulenol)、硫-愈創薁(S-Guaiazulene)[3]、白花蒿素(Lactiflorasyne)(2)[4]和四個立體異構體道氏蒿氧化物(Artedouglasia oxide A、B、C、D)[5](3)(4)(5)(6)。對揮發油進行氣質分析,其中含有α-蒎烯、β蒎烯、對-聚傘花烴(p-Cymene)、龍腦(Borneol)、棕櫚酸(Palmiticacid)[3]、蒈烯-3(Carene-3)、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δ-欖香烯(δ-Elemene)、α-胡椒烯(α-Copaene)、β-欖香烯(β-Elemene)、反-丁香烯(trans-Cayophyllene)、蛇麻烯(Humulene)、芳薑黃烯(ar-Curcumene)、γ-杜鬆烯(r-Cadinene)、δ-杜鬆烯、白菖蒲烯(Calamenene)、反-β-金合歡烯(trans-β-Famesene)、環氧丁香烯(Caryophyllene oxide)、β-愈創木烯(β-Guaiene)等[6]。其中白花蒿烯醇為主要成分。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44。


[2] 中草藥 1981;12(7):15。


[3] 中草藥 1982;13(12):529。


[4] 藥學學報 1986;21(10):772。


[5] Liebigs Am Chem 1988;(9):917。


[6] 中草藥 1984;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