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環境調查

[拼音]:kunchong jisulei nongyao

[英文]:insect hormone

一種新型農藥。由昆蟲激素和對昆蟲生長髮育有調節作用的植物性物質製成,或為人工合成的仿昆蟲激素。昆蟲激素是由昆蟲自身分泌並影響其變態、發育、繁殖或互相傳遞資訊的微量化學物質。當它的分泌受到抑制或增加時,昆蟲的發育或正常活動即受阻礙、干擾。在多種昆蟲激素中只有一部分可用作農藥。其特點是活性高、用量少(一般在1微克以下的劑量即發生作用)、專一性強,且無公害。由於這類藥劑與傳統殺蟲劑毒殺害蟲的致死作用不同,故也稱作“軟殺蟲劑”或第3代殺蟲劑。主要可分內激素和外激素兩大類。

內激素

70年代後逐步被用作農藥。主要包括下列型別。

保幼激素

昆蟲在幼蟲期咽側體內(與腦連線)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使昆蟲自卵孵化後繼續保持在幼蟲狀態。幼蟲經數次蛻皮到最後一齡時,保幼激素停止分泌,才蛻皮化蛹。若在這時用保幼激素處理,可使昆蟲化蛹不正常而死亡。昆蟲成蟲用保幼激素處理,可使其不產卵或產卵後不孵化。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類似物,比天然保幼激素活性高几百倍,現已有不少種類。其中有的對蚊類幼蟲、貯糧害蟲和溫室內同翅目害蟲有較高的藥效。保幼激素也可用於家蠶飼養,使桑蠶攝食後延遲化蛹,從而增加蠶絲的產量。

抗保幼激素

即存在於熊耳草、勝紅薊等植物體內的早熟素,能抑制昆蟲咽側體分泌保幼激素,從而使幼蟲早熟、死亡。抗保幼激素對害蟲的各齡期都有效,但離實際應用尚有距離。

蛻皮激素

昆蟲生長髮育過程中控制蛻皮的一種激素,缺乏或過多時會使昆蟲發育不正常而死亡。這種激素結構較複雜,合成困難,且不能從昆蟲體壁外滲入,某些昆蟲(如蝗蟲)在消化道內也不吸收,因而至今尚難實際應用。

抗蛻皮激素

主要指滅幼脲類物質。具有抗幾丁質合成作用,使昆蟲蛻皮時不能形成新表皮,變態受阻而死亡。用滅幼脲類處理成蟲,可抑制成蟲產卵或產卵後不孵化。已作為商品性農藥的滅幼脲I,其優點是對高等動物和魚類、鳥類的毒性都低,選擇性強,可保護益蟲而對馬尾松毛蟲、粘蟲、棉象、舞毒蛾等有較高藥效。

外激素

或稱昆蟲資訊素,是昆蟲向體外釋放,用於相互傳遞資訊的物質。其中雌蟲或雄蟲分泌的相互吸引求偶的物質稱性資訊素。種類很多,用作農藥時有3方面的作用:

(1)測報蟲情。將微量性資訊素吸收在載體內,製成誘捕器,根據誘捕某種害蟲的數量可預報蟲情,確定施藥適期。

(2)誘殺。在有資訊素的捕獲器中,加一些殺蟲劑,可誘殺成蟲,從而減輕幼蟲的危害。

(3)迷向。在一定的區域內,大量釋放性資訊素,可擾亂害蟲雌、雄之間的正常求偶行為,從而失掉繁殖力。

在推廣使用上,為使空氣中較長時期保持性資訊素的一定濃度,可將其製成微膠囊、空心纖維劑或多層片劑,以便持續緩慢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