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蛋白尿和血尿

[拼音]:mianhongzhizhu

[英文]: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蛛形綱蜱蟎目(Acarina)葉蟎科(Tetranychidae)。又名硃砂葉蟎、棉葉蟎。棉花害蟲。除本種外,在中國還有截形葉蟎(T.truncatus)、二斑葉蟎(T.urticae)、土耳其斯坦葉蟎(T.turkestani)等為害。

成蟲雌性體長約0.48毫米,橢圓形,鏽紅色或深紅色,越冬型呈橘紅色,比夏型大。雄性體長0.36毫米左右,腹部末端稍尖。卵圓球形,直徑0.13毫米,初產時無色透明,後漸變為深黃色。初孵幼蟎體圓,有3對足。蛻皮後變為若蟎,有足 4對。棉紅蜘蛛分佈於全世界溫暖地區,中國各主要棉區均有發生。寄主植物除棉花外,還有玉米、粟、豆類、花生、芝麻、瓜類、向日葵、棗、蘋果等多種植物。棉花上多在葉背為害,被害棉葉初現黃白色斑點,以後出現紅斑,嚴重時葉片乾枯脫落,甚至絕收。黃河流域棉區一年發生12~15代,長江流域棉區一年發生約18代,華南棉區可發生20代以上。完成1代所需時間隨氣溫增高而減短,低於20℃時需17天以上,高於28℃時只需7~8天。雌蟲多數經交配後產卵,也可孤雌生殖。在長江流域棉區以各種蟲態在棉田附近的雜草、土縫內越冬,氣溫高時還可繼續繁殖。在黃河流域棉區,則以雌成蟲在土縫、樹皮下和雜草根際等處群聚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越冬寄主上開始活動取食,繁殖1、2代後遷入棉田為害。一般是高溫乾旱並有一定風力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繁殖、擴散;而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大時則可抑制其發生。鄰近溝邊、地埂雜草多的棉田,與豆類、玉米、小麥等間作的棉田發生偏多。

防治方法是早期清除越冬寄主上的蟲源,將其消滅在棉田內點片發生階段。高溫乾旱季節加強蟲情檢查並進行區域性控制。通常用石灰硫磺合劑、三氯殺蟎醇、殺蟲脒、雙甲脒、三氯殺蟎碸、久效磷等藥劑噴布;用甲拌磷進行種子處理或用涕滅威顆粒劑隨種子溝施,對早期蟎害也有兼治作用。也可用氧化樂果塗莖防治。及時灌水和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可減輕受害。還應避免長期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