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下冊《蛋白質和維生素》教案設計

九年級化學下冊《蛋白質和維生素》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蛋白質、維生素都是有機化合物,知道蛋白質的組成元素;

  2.瞭解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關係,知道蛋白質是分子結構複雜的高分子化合物,透過簡單實驗瞭解蛋白質的一些性質特徵;

  3.瞭解蛋白質的營養作用,知道人們熟知的幾種維生素的名稱、來源和作用、從哪些食物中可以攝入蛋白質的維生素  教學重點 1.蛋白質與氨基酸的關係;

  2.蛋白質的性質;

  3.蛋白質、維生素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教學難點 蛋白質的性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  學  過   程 修注欄

  探究實驗:

  1.探究蛋白質的一些性質;

  2.鑑別棉布及羊毛材料

  知識整理:

  一、蛋白質

  1.蛋白質的存在:人體及動物的肌肉、血液、毛髮和各種酶中,

  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有肉、魚、牛奶、豆類及豆製品(如豆腐)、蝦、醬油等。

  2.蛋白質的作用: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營養成分之一,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礎物質。

  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

  如果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會使人生長髮育遲緩、體重減輕、發生貧血。

  3.蛋白質與氨基酸的關係:

  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主要是碳(C)、氫(H)、氧(O)、氮(N)等。

  食物中的蛋白質在胃、腸中的酶及體內水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生成可被小腸吸收的氨基酸。氨基酸被人體吸收,再重新結合成人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一部分蛋白質和氨基酸在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生成含氮的尿素等物質。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松花蛋(皮蛋)表面的松花即穀氨酸鈉。

  4.蛋白質的一些性質:

  加入試劑 水 飽和硫酸銨溶液 加熱 乙酸鉛溶液 濃硝酸

  取1支試管,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質滴入如右一些試劑,觀察現象。 呈半透明狀 白色沉澱 白色沉澱 白色沉澱 黃色凝聚物

  再繼續新增一定量水 —— 呈半透明狀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

  物理變化or化學變化 —— 物理過程 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

  結論: 蛋白質在鹽溶液中,其溶解性變小,該過程又稱為鹽析,屬於物理變化。蛋白質在受熱或者遇到濃硝酸、重金屬鹽(如銅鹽、鉛鹽、鋇鹽、汞鹽)等化學物質後,會發生變性,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是化學變化。除此之外,蛋白質遇到70%酒精溶液及甲醛等也會發生化學變化而變質。

  注意:人如果重金屬中毒後,應該立即食用雞蛋清或牛奶來解毒。

  在許多食品中,都容易黴變,注意,該類物品發生黴變後,能產生一種毒性較大的物質——黃麴黴素。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黴變的食品。

  實驗內容:鑑別棉線、羊毛線、化纖

  實驗方法:取樣,點燃後,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棉線燃燒後,沒有氣味,產生灰燼鬆脆。

  羊毛線燃燒後,產生一股燒焦羽毛的氣味,產生的灰燼鬆脆;

  化纖燃燒後,沒有氣味,燃燒剩餘物產生熔球現象,較硬。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該方法進行簡單的鑑別。

  二、維生素

  1.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及製劑:蔬菜、水果、魚肝油、複合維生素含片等。

  2.維生素的作用:保證人的正常發育,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3.維生素的來源:人體所需的大部分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故不能偏食

  4.維生素的組成:維生素是分子組成和結構都較為複雜的有機物。

  5.認識某些維生素

  (1)溶解性:維生素A微溶於水,維生素D不溶於水,但都易溶於油脂,故其製劑都是油狀的。 維生素B、C能溶於水。但加熱時均易受到破壞,VC在鹼性情況下也容易受破壞。

  (2)某些維生素的作用及存在

  維生素A:維持正常的視覺反應及骨骼發育,存在於魚肝油、肝臟、水果中等。

  維生素C:又稱抗敗血酸。具有酸性及還原性。與血液凝固有密切關係,主要存在於水果中。維生素C具有酸性和還原性。故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而使骨質鈣化,維持正常的骨骼,存在於魚肝油、牛奶、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