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此實驗在過渡教材中是一個驗證性實驗,而在課標教材中是一個重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探究性實驗,這是教材中第一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探究的實驗,所以上好該實驗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設計理念

  課標教材把此實驗安排在學習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知識內容之前,目的在於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各類有機物奠定感性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實驗內容的設定上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對檢測結果的預期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因此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為以後各章節的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本實驗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實驗,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特定的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相應的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簡述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據所選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並做出預期實驗結果。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嚴謹認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按照實驗操作規則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力目標: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和澱粉。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難點: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種類和使用方法多,課堂容量大。

  突破:面對全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儀器準備和學生的情感、知識準備;課堂上發揮小組長的協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三、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樂於並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實驗的內容與日常飲食有關,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極易產生學習興趣,設定不同層次的探究,以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但材料試劑多,規範操作細節多,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法學法

  教法:組織、引導者,注意生成性問題的再探究。

  學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

  五、教學程式

  六、教學反思

  本節實驗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為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維度,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側重科學方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為重點,在實驗操作中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協助作用,管理調控課堂,分工合作,提高課堂效率。透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發現,試劑用量的差異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推斷,實驗中要掌握統一恰當的標準。另外,開展探究性實驗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對實驗結果也需要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並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和預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七、板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實驗原理

  還原糖+斐林試劑→(水域加熱)磚紅色沉澱

  脂肪+蘇丹Ⅳ→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澱粉+碘液→藍色

  2.實驗材料

  未知組織樣液(蘋果汁、馬鈴薯勻漿、蛋清組織樣液、花生種子勻漿)

  3.實驗程式

  (1)分組實驗,對未知樣液進行鑑定

  (2)填寫實驗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4)評價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飲料與木糖醇飲料所含還原糖有差別嗎?

  (2)米粉和奶粉的營養成分有什麼主要區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