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營養器官建成

[拼音]:baifenbing

[英文]:powdery mildew

由真菌中的白粉菌科(Erysiphacesae) 引起的植物病害。多為外寄生性,菌絲體全部或大部暴露在寄主植物的葉、莖、嫩梢、芽、花和果實的表面,併產生大量由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構成的肉眼可見的白色粉狀物,故名。

常見種類

白粉病在全世界分佈廣泛,為害雙子葉植物尤為普遍。中國主要的白粉病有由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引起的禾穀類白粉病;由蒼耳單絲殼(Sphaerotheca fuliginea)引起的瓜類、豆類、麻類等多種植物的白粉病;由葡萄鉤絲殼(Uncinula necator)引起的葡萄白粉病;由榛球針殼(Phyllactinia corylea)引起的桑、梨、柿、核桃、慄、荔枝、番木瓜等80多種樹木的白粉病;由薔薇單絲殼(Sphaerotheca pannosa)引起的薔薇屬花卉的白粉病等。

病原菌

白粉菌是專性寄生菌,有的種寄主範圍很廣,如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能為害157個屬的357 種植物。有些白粉菌分為許多不同專化型,如禾白粉菌可分化為寄生於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等的不同專化型。一般一種植物只發生一種白粉病,有時也可發生幾種白粉病,如桑樹可發生由榛球針殼引起的桑裡白粉病和由桑鉤絲殼(Uncinula mori)引起的桑表白粉病。

侵染迴圈

白粉菌生長後期菌絲層間散生褐色至黑色顆粒狀小點,為病菌的有性繁殖器官閉囊殼,隨病株殘體在地面越冬,或以菌絲體潛伏在芽中越冬。越冬後閉囊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在寄主的表面以吸器伸入寄主組織內吸取養分和水分,並不斷在寄主表面擴充套件;少數為內寄生或半內寄生。生長季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溫暖地區菌絲體可在寄主植物上不斷地產生分生孢子週年侵染為害。由於病程短,再侵染髮生頻繁,流行性特強。與多數真菌不同,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對溼度的適應範圍很大,如禾白粉菌、蓼白粉菌等的分生孢子在相對溼度為零時也能萌發。這一特性使一些白粉病在乾旱季仍可流行。而多數白粉病在植株密植、氮肥過多的土壤及陰溼的條件下發生較重。

防治

一般措施有種植抗病品種、清除越冬菌源、加強肥水管理、合理密植、通風降溼等,也可以藥劑控制發病中心。白粉菌對硫磺特別敏感,因此硫磺粉、石灰硫磺合劑等含硫農藥是防治白粉病的有效藥劑。

參考文章

葡萄白粉病的症狀及防治措施果樹園藝草莓白粉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果樹園藝謹防草莓灰黴病白粉病果樹園藝謹防灰黴病白粉病危害草莓果樹園藝草莓的白粉病果樹園藝無公害防治溫室草莓白粉病果樹園藝高溫悶棚法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果樹園藝蘋果白粉病綜合防治果樹園藝怎樣識別山楂的白粉病果樹園藝怎樣識別胡麻白粉病?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