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情預報

[拼音]:zuowu cechan

[英文]:estimation of crop yield

作物收穫前對產量的預測。目的在於在作物收穫以前及早提供產量資訊,作為制訂收穫、倉儲、運銷、加工等計劃的依據。預測方法可分為田間測產和航天遙測。

田間測產

通常又有目測估產、測數預測和割取預測 3種方法。除目測估產外,其他兩種方法都要先選定測產田和取樣點。測產田塊的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長狀況,要能代表整個測產區的一般水平。一塊測產田上設定取樣點的數目,要根據測產田面積大小和作物生長的均勻程度而定,一般為3~9個點。田間作物生長均勻、土壤差異小的,取樣點可設定在測產田的1條或2條對角線上,間隔一定距離成直線分佈;作物生長不均勻的可根據生長狀況劃分為一、二、三級等幾種型別按比例確定設點數目。

目測法

根據作物品種的特點、長勢長相、氣候條件對產量可能產生的影響、病蟲害狀況等,評定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是一種憑經驗的粗略估產法。

測數法

取樣考查作物產量構成因素,以測算每畝產量的一種測產法。大株作物如玉米一般在每個取樣點取21行求出平均行距,取51株(穴)求出平均株(穴)距,以其乘積除667平方米,求出每畝株(穴)數。然後,在每點任選30株(穴),根據該作物的產量構成因素(見作物產量)進行測算。如水稻可根據有效穗數、每穗結實粒數、千粒重等,求出平均每株(穴)產量,乘以每畝總株(穴)數,即得每畝產量。小株作物如小麥,可用1平方米的方框取樣,考查其產量構成因素,求出各樣點每平方米的平均產量。

割取法

將各樣點的作物割取、脫粒、揚淨並乾燥至一定標準後稱重,求出各取樣點的平均產量,再求得每畝產量。撒播的小株作物,每點取 1平方米的方框取樣。條播作物可按條長和條幅、條距折算成 1平方米麵積。大株作物單株產量變化大,取樣點的面積應大些,一般用長方形取樣,每點6平方米。測產田塊的測產結果算出後,即可進一步推算出測產區域的作物總產量。

遙感測產

即飛機、飛船、衛星遙測。應用光學、電子和電子光學儀器,接受地面農作物輻射、反射和散射的電磁波訊號,通過無線電傳送到地面接收站,藉助電子計算機進行處理加工,從中提取對農作物生長狀況的資訊;再根據地面農作物的光譜特徵,判別農作物的種類、生長情況和土壤情況進行動態分析。根據D.A.赫爾塔研究,遙測農作物產量,可按下列模式測算:農作物產量=田畝數×最大產量×氣候係數

×事件係數×管理系數

其中,田畝數指生長某一種類作物的土地面積。最大產量是反映氣候與農業變數影響下,土地的最大生產能力。氣候係數是指計及氣象反常的理想的最大產量。事件係數指遭受破壞事件(如冰雹、洪水、風暴和病蟲害等)對產量的影響。管理系數反映經濟與技術發展對產量的影響,如某作物採用新品種,可使實際產量高於最大產量;某些國家生產某種作物的產品市場過剩,可能毀掉該作物的一部分。

航空勘測離地面較近,一般用廣角相機,1幅相片能覆蓋約10平方公里地面。衛星遙測離地面遠,用窄角相機,1臺可攝98×98平方公里的面積。由於探測的範圍大,受地面條件限制小,因此獲得的資料較全面、準確,並能反映地面的動態變化過程。